原主对书中内容的见解与感悟。
在书籍一旁,摆放着一叠纸张,凑近一看,是原主以前做的一些文章和试题。
林清元坐定,展开一篇文章细细研读。
初读之下,能感觉到原主是下了功夫的,文中观点清晰,对经典的引用也恰到好处,可见其深厚的学识底蕴,确实有可取之处。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林清元的眉头渐渐蹙起。
若将这些文章拿去参加会试,在众多才俊的佳作中,恐怕难以崭露头角。
会试,乃天下举子云集、角逐功名的盛会,对文章的要求极高。
一篇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文章,不仅要有扎实的内容,更需灵动的文笔,方能打动考官。
可眼前这些文章,文笔显得有些生硬,遣词造句虽力求精准,却少了几分自然流畅的韵味,读起来仿佛是刻意堆砌辞藻,未能将思想与文字完美融合,使得文章整体缺乏一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和感染力。
比如,在论述观点时,原主习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固然能展现其学识渊博,但有时为了贴合典故,表述略显牵强,让观点的阐述不够清晰透彻。
而且,在文章结构上,虽遵循传统的起承转合,但过渡之处稍显生硬,段落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给人一种割裂之感。
再看文章的立意,虽不偏离儒家经典大义,但在林清元看来,缺少一些对当下时事的深度洞察与独特见解。
会试的考官们,除了看重考生对经典的掌握,更希望看到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而这些文章在这方面显得有些薄弱。
林清元明白,原主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想要在会试中拔得头筹,还得再下翻苦功夫。
林清元觉得凭借自己在知否世界科举为官积累的丰富经验,要提升文章水准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