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而且单单从字面理解,这四句话没什么逻辑相关之处。?x/i?n.k?s·w+.?c?o·m\但策论却需要考生代圣人立言,而且还需严格按照格式作答,前后逻辑紧密相连。前文书说过,科举中难度较大的题目便是这种截搭题目,更何况是一连四本经义截搭,这极大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但苏慕白在仔细认真思考了一番后,心里已经有了答题思路,在完善了一下思路后,苏慕白便开始破题了。大学之道,乃儒家修身治国之要;天命之谓性,启人性本善之思;学而时习之,为求知进学之法;孟子见梁惠王,展仁政王道之旨。四者虽言各有殊,然皆蕴圣贤之理,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当合而观之,以明儒家思想之精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儒家修己治人之纲。天命之谓性,揭示人性本善,承天之命,蕴道德之源。学而时习之,强调学思践悟,以达知行合一。孟子见梁惠王,借仁政之说,论君民之道。四者相贯,共筑儒家思想之大厦,为后世修身立世、为政治民之准则。在思路构思好后,苏慕白下笔如有神助,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便写了出来。文章写好之后,苏慕白又认真检查了一番,看看其中是否有违制避讳的地方。这个尤为重要。古代讲究为尊者讳,举子行文,既要避父母讳,也要避帝王名讳。因为没有避讳而被取消科举成绩的人比比皆是,苏慕白自然不想自己在这个基础问题上栽了跟头。在认真检查了一番,确认文章没有问题之后,苏慕白便将文章誊写到了墨卷之上,而后小心的放到一旁,晾干墨迹。 这一套流程下来,不知不觉已经是日暮西山了。在处理好了考卷之后,苏慕白整个人也是放松了下来,而后在号房中点燃炉子,熬了一锅清粥,随后搭配着自己带来的肉脯美滋滋的吃了起来。在第二场策论题目结束之后,号房内的考生一个个垂头丧气,宛如打了败仗一般。不过春闱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失利停下来。很快第三场考试便开始了。第三场考试是考经史策五道,重点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体现其治国理政的潜力和见解。如果说前两场考试都是拘泥于形式的话,那么第三场考试,可就是要看考生的真才实学了。第三场第一道题目就十分的炸裂,简简单单五个大字,何以平突厥。突厥乃是盘踞大乾北方的草原霸主,与大乾在边境多有摩擦,荼毒多年。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因为此事费尽了心思,依然不能行而有效遏制突厥猖獗之势头。如今这个难题居然放在了春闱之上,考生们一个个都想骂娘了。你们一群老帮菜搞了那么多年都搞不了,现在居然问我们这种一天官都没做过的人,这合理嘛。就在众人苦恼之时,号房里,苏慕白看着何以平突厥的题目深思起来。按理来说,这种级别的题目,不该出现在春闱考场上,这是朝堂中那些文武重臣考虑的问题。如今这个题目出现在这里,意味着什么。这个题目肯定不是考官们出的,本次科举的考官背景,李守中都为苏慕白详细讲解过,他们没有一个是坚定的主战派,都觉得大乾全力跟突厥作战是吃力不讨好。毕竟突厥以劫掠为主,并不会跟大乾两军对垒大战。他们都是坚定以防守为主。靠着这个策略,自然是不可能平定突厥的。要说大乾朝廷最想平定突厥的人是谁,那毋庸置疑,肯定是隆化帝了。隆化帝是通过宫变上位,得位不正。再加上太上皇虽然移居大明宫,但朝中老臣不在少数,隆化帝登基三年,如今尚未能彻底掌控朝局,跟这个关系非常大。如果说能够平定突厥,那么隆化帝的威信威望都会大大提高,不仅能够遮盖他不光彩的上位历史,还能够携着大胜之势彻底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这道题目,看来十有八九就是隆化帝夹在里面的了。既然如此,那着平定突厥的策论,就不能写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了,而是要言之有物,搞点真东西在里面了。在认真构思了一番后,苏慕白挥笔行文。盖闻突厥为患,久扰边疆,劫掠无度,民不聊生,实乃国家安危之所系,不可不察也。今欲平定突厥,当以谋略为纲,审时度势,行多策并举之计,方能靖边疆之乱,保社稷之安。谨陈数策,以供参酌。随后苏慕白在策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