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陈蝶衣神情中略带有一丝的紧张和期待,一张如花的俏脸上如同被胭脂染过,绯红了一片,吕岳在一旁看去,这个小妮子整个玉颈都像是煮熟的虾子一般,红透了。暁说CMS 罪欣漳踕耕新哙
吕岳似笑非笑的凝望着眼前这张吹弹可破的娇颜,心中突然一动,飞速的凑过身去,趁着陈蝶衣不备,在她的腮边轻轻的一吻即过,随即便远远地跑了开去!
“哈哈,小傻瓜,除了你还会有谁?”
“你——这个大坏蛋,又来欺负我!”
此时陈蝶衣也已经反应过来吕岳是在逗她玩,娇羞之中带着一股莫名的喜悦,不依不饶的追了上去,欲要讨还公道,一时之间,山林之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两人打闹了一阵,都感觉有些口渴,于是一同到路边的小溪中饮水,陈蝶衣蹲到溪边舀水,笑着介绍说:
“这股泉水从翠屏峰出来,一路都在石头上流,叫涓涓泉,又清又甜,四季不干,什么时候喝它都不会闹肚咦!这是什么?”
吕岳顺着陈蝶衣手指的方向定睛一看,只见清澈见底的泉流中,正有一片字纸飘浮而下。
吕岳连忙探手将其捞了上来,两人仔细一看,却是一页刻写精美的《离骚》,不过无头无尾,只是中间的一段文字。′2*c′y/x~s\w/.?o`r*g_
他赶紧探出手再度将其捞了上来,仍然是《离骚》,内容正好与前一页相接。吕岳此时有点回过神来了,他沉吟着说:“端午佳节,或许有人在祭奠屈原。”
陈蝶衣嫣笑着说道:“果真如此的话,此人当是大贤之士!"
吕岳提议:“我们循着溪水逆流向上,总能见到他的。"
二人反正也是出来游玩,左右无事,于是便沿着泉流一路向上追溯而去。
山间林木葱茏,峰回路转,路旁怪石十分别致:无论是比马车还要庞大许多的圆形巨石,还是棱角分明的嶙峋山石,都让人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古松伸臂,仿佛迎宾,空谷下泉声低回,只听得半山腰隐隐传来一阵咏哦之声。
远远望去,一条清溪围绕着一座半山亭奔流而下,那声音想必是从亭中传出。
两人借着茂密的林木遮掩,悄悄走近草亭,查看着亭内的动静。
只见亭中也有两个人,一人着白色道袍、白色道冠,手中捧一册书,高声诵读,读的正是《离骚》。-x~i*a-o¨s?h_u·o?h¨u′n*.\c*o!m?
他每读完一页,就扯下来扔进溪水,任其飘浮而去。他身后,一个年约十五六岁的蓝袍道童呆呆站立着,好似无动于衷一般。
不多时,一本《离骚》诵完撕光,顺水流去,白衣道人发狂似地大叫大喊,仰天恸哭,声泪俱下地吟出一首诗:
“年过四十去游方,终日修行学道忙。说我平生辛苦事,石人应下泪千行!"
此时陈蝶衣也已经认出了这两人,她又惊又喜地俯下螓首,悄声对吕岳说:
“这就是去年冬天来我们村里的那个白衣道人,通医术、会看风水,救活了村里不少的病人,可真是有道行的人!”
按照陈蝶衣的说法,原来半年前,栖霞山上的白云观中突然来了一老一少两名道士。
其中年老的这名白衣道人,与摄阳村外的白云观主梦云道姑乃是旧识,梦云道姑很仗义,因此,这一老一少两名道士就借住在白云观中。
因为苏大娘与梦云道姑也是十数年的故交,所以经常来往,苏大娘也常常派遣陈蝶衣前往观中送些吃食和衣被,一来二去,陈蝶衣也曾经和他们打过照面,只是不太熟而已。
此时,亭里的人也已经听到他们的声音,一时之间都静了下来。
吕岳见自己两人的行踪已经被他们发现,索性大大方方的走进草亭,和颜悦色地拱手笑道:
“小生吕岳,方才在峰下见到《离骚》文字顺溪漂流而下,一时好奇心起,所以顺流而上,追溯来源,不想惊扰了道长的雅兴,实在是唐突,还望道长见谅!”
白衣道人看起来年逾四旬的样子,颌下留着几缕青须,望起来确实是颇有一点仙风道骨的意思,他闻言极快地对吕岳上下一打量,这才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