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远被噎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最终只得狠狠跺脚,带着小弟灰溜溜地走了。
这一幕,尽数落在不远处一个默默收拾书卷的学子眼中。
此人名叫周元,衣着朴素,眉宇间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锐气。
他是寒门出身,凭借超乎常人的勤奋与天资考入学宫,平日里沉默寡言,一心向学,在新生中亦是佼佼者。
周元看着苏墨的背影,眉头微锁。
这苏墨,确有几分急智,诗会扬名,入学又得祭酒青睐,如今更是言辞犀利,锋芒毕露。
这等人物,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如那流星一般,璀璨一时便会沉寂?
他心中,隐隐生出一丝被触动的好胜之心。
下午的《才气运用初步》课,教习讲解的是如何调动文宫内的才气,将其附着于笔墨或声音,以增强诗文言语的力量。
“……譬如书写讨贼檄文,当引动胸中‘金戈铁马’之意,催发凛冽杀伐之才气,如此方能字字诛心,震慑敌胆。”
“又如吟咏悼亡之诗,需牵动内心‘悲苦断肠’之情,引出绵密哀伤之才气,方能使闻者落泪,感同身受。”
教习所言的这些,苏墨并未感知太深,他在吟诵地球诗词时,似乎能天然契合。
他回忆写下《黄鹤楼》时,便觉一股苍凉辽阔的意境油然而生,才气随之而动。
只是,当教习讲到才气的具体属性,如“浩然正气”、“风雅之气”、“悲郁之气”、“豪迈之气”等等如何精微控制,如何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增幅时,苏墨便有些云里雾里。
他只要写下诵念,便能凭借故乡诗词的意境引动文气,却无法像其他学子一般,主动、精准地去调遣特定情绪去影响才气增幅诗词意像。
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隔阂感,让他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文道体系的理解,尚有巨大欠缺。
虽说故乡诗句意境深远,只是诵念便可以引动文气变化,但这显然没能将其在此世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他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文抄公”,更要将故乡的诗词典籍在这文道世界发扬光大。
傍晚时分,苏墨结束了的学宫课业,便匆匆赶回小院探望姐姐苏芷。
他将学宫中一些趣事选择性地讲给姐姐听,苏芷听得津津有味,苍白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红润。
“小墨,你在学宫一切都好,姐姐就放心了。”苏芷温柔地为他理了理衣襟,“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