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梁国在中原大地之上唯一的对手便是占据半壁山河的大唐,梁国占据中原以北之地,而大唐拥有中原南方沃野千里的山河。?′?咸(=鱼D看μ?±书>>网¤·$ μ追#;¥最£新!>章\¨D节¢[夹在这两大帝国之间的吴国自知难以有存在下去的可能,所以自吴王杨渥登基以来,便力主打造战船准备随时退兵流求(台湾)。
吴王杨渥的战略得到了其弟杨隆演的大力支持,所以建造战船的事情便由杨隆演一手操办。随着杨渥渐渐执掌吴国大权,他也开始渐渐的疏远宰相万永良,这一点万永良岂会感觉不到?但目前吴国上下依旧愿意效忠吴王杨渥,这使万永良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也不会坐视不理,他一面拉拢各军的将领,一面积极与梁国联系,希望梁国可以支持自己在吴国登基,那么他将奉梁国为宗主国。
万永良的野心使郑少白看到了希望,他与几位谋臣商议之后,答应了万永良的要求,梁国将陈兵边界要求吴王杨渥退位,言明只要吴王肯退位,梁国将不会选择进攻吴国。
天德六年四月,梁国再次派遣大将庞师古出兵五十万陈兵湖州以及苏州一带,要求吴王杨渥退位让贤给宰相万永良,如此梁国将放弃进攻吴国的计划。同月吴王杨渥向大唐发去了求救书函,希望大唐出兵协助抵御梁国大军。
五月初,飞龙卫大将军高飞扬率领三十万大军进驻括州与温州一带,声称如果梁军进攻吴国,吴国文武百官可以退守到建阳一带,如此飞龙卫将全力确保他们的安全。
李俊的做法是吴国上下一片斥责之声,吴国是大唐的附属国,大唐理应出兵解救吴国,而现在大唐虽然出兵了,但却将吴国堵死在了梁军与唐军之间。如今梁国要求杨渥退位,大唐的行动则便是要求吴国彻彻底底的归顺大唐。
此时的吴国朝政一片混乱,支持万永良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杨渥,希望杨渥可以以大局为重,退位让贤,更有甚者直接发起游行,要求杨渥退位。′k?a·n?s?h`u/b`o_y,.,c~o-m·在一片混乱之中杨渥决定提前率军远渡流求,
这个决定只有少数将领支持,这其中便有大将军徐寿,他支持杨渥的这个决定,只是以史凤为首的一些将领则支持万永良为吴国的大王。
五月二十四日,杨渥率领战船四百三十七艘,军队不足万人往流求而去。杨渥走后,万永良顺利登上了吴王的宝座,他立刻给大唐发去国书,要求大唐飞龙卫从括州以及温州撤军,否则他将联合梁军直接南下。
如今吴国的兵力是四十七万,这已经是吴国的全部兵力了,但这四十七万大军之中又有多少是愿意真心追随万永良与大唐为敌呢?
李俊思之再三明白就算自己不撤军吴国依然会站到梁国一边,而如果自己撤军,梁国会不会就此接受吴国呢?这个问题李俊思考了很久,也与众将商议过,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撤军,只有如此才能知道梁国的打算。以如今梁国的实力以及庞师古的大军的战力,李俊相信要拿下吴国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李俊给高飞扬下令大军直接撤出江南东道,不要给梁国任何的压力,让梁国作出理应的答复。
六月初七,飞龙卫撤离江南东道没有留下一兵一卒,直接撤军返回了江南西道洪州一带。
七月十二日,当飞龙卫刚刚到达洪州之后,庞师古的大军便突袭吴国边境,七日内拿下了十二处关隘。吴国上下一片惊恐,不少关隘的守将见了庞师古大军的旗帜都是不战而降,更有甚者庞师古的大军未到就已经弃城而走。十数日后梁军拿下杭州与睦州两大主要州府,这使吴国的面临被围歼的结局。
万永良对梁国的出尔反尔恨之入骨,但事到如今自己也只有死战到底一条路可走,若是自己投降,他们也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万永良与史凤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在永兴以及阴山一带布防的时候,却得到了另一个更加让他们惊恐的消息,那就是飞龙卫都督石燕,白小龙率领十万飞龙卫奇袭衡州,一举拿下衡州以南四州之地,如此吴国便只余下越州以及台州两地。.优/品¨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
如果说梁国是卑鄙无耻的话,那唐军则就是见缝插针,以逸待劳。万永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才当上吴王不足两个月,吴国便已经四分五裂,难道自己真的没有称王称霸的命?
八月中,庞师古无视唐军占领衡州,便率领大军在永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