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大铁门一锁,拎条棒子在大铁门里一站,居然没让大楼损失一砖一瓦;没让玻璃打碎一条一块。
王一民来到一中第一个接近的人就是这位老传达。他经常和他聊天,回答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替他给早年毕业的同学写回信,有那么多人来信问候他,祝福他。
老传达是王一民在一中发展的第一个反日会会员。他人会以后和王一民就更亲了,精神头也更足了。在很短时间内,老李贵就在伙房和勤杂人员中发展了六个反日会员,里面包括他的老伴吴素花。接着,他又在校外街道上发展了八个。他自己担任这两个反日会小组的组长,只有他一个人和王一民保持着联系。王一民对这位老人是完全信任的,正在培养他加入党组织。
今天,王一民一进学校大门,首先就向传达室望去。只见李贵正站在玻璃窗里向他点头示意。他便一闪身进了传达室。
李贵没和他讲话,一点头进了里屋,王一民马上跟了进去。
里屋只有李贵的老伴吴素花,这是位山东大嫂。年轻时候流落在哈尔滨街头“缝活儿”。当时哈尔滨干这行的妇女到处都有,因为她们缝的多半是破衣烂衫,找她们缝活儿的也多半是穷人,所以又管她们叫“缝穷的”。她们走大街串小巷,无论走到哪里,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因为不论年轻媳妇和小脚老太太,穿的都是带大襟的蓝褂子,下身是扎腿带的青裤子,头上还都梳着个疙瘩髻。不了解情况的人真以为她们穿的是指定的制服,梳的是规定的发式呢。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传统的习惯而已。
李贵是个老跑腿子,一直到三十岁还没成家。那时吴素花还是个年轻姑娘,姑娘本来梳大辩,但一缝上活儿,吃上这碗饭,姑娘也得梳上疙瘩髻。她经常到一中来给学生缝活儿,地点就在传达室。每逢她来,李贵都热情帮助,为她到学生中去揽活、送活,天长日久,热情就变成了爱情,一年后就结婚了。用一句时髦的叫法,两人还是自由恋爱结婚呢。结婚后,吴素花不缝活儿了,帮助李贵看传达室。李贵不在的时候,找人、接电话、收发信件,她都能干。慢慢地学校也就承认她是正式传达了。学生管李贵叫老传达,管她叫“二传达”,两人对学校都是一样的忠心耿耿。
当李贵领着王一民进屋的时候,吴素花正在给学校的厨师缝围裙。李贵冲着她扬扬下巴儿,吴素花会意一点头,便立刻拿着围裙到外屋去了。
“王老师,学校出事了!”
“什么事?”
“礼堂里挂的那张‘康德’大相片上的两只眼睛让人抠下去了!”
王一民听了一愣,这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李贵说的这个“康德”就是傀儡皇帝溥仪。他在粉墨“登基”的时候,将大同伪国号改为康德,有些人也就以此来称呼他了。就像称他的老祖宗福临为顺治,玄烨为康熙那样。
“还贴上了标语。”李贵接着说道,“两条子,都是对着新来的鬼子副校长去的。”
王一民双眉紧蹙地听着。他感到这简直像那次“纪念碑”行动的翻版,使玉旨雄一叔侄二人受到了同样的“欢迎”。但那次是经过认真讨论,周密计划以后才干的。这次呢是不是自发的?或者还是肖光义和罗世诚两人干的?但他们俩是团员,团员要采取这样大的行动总是要经过团组织批准的,那样刘勃也会和自己商量啊,现在却一点也不知道。王一民想到这里,不由得轻轻地说了一句:“这事是谁于的呢?”
“不知道。”老李贵摇摇头说,“要是咱们反日会想干这事,事前总得和你商量,经你点头才能干。”
“我知道。”
“现在他们把教职员都整到大礼堂里去了。警察厅也来了人。你快去吧,心里有个数就行,可得沉住气。”老李贵伸出大手,一把拉住王一民的手,用力攥了一下,轻声地嘱咐着。
王一民也攥了攥他的手,点了点头,一转身从里屋走到外屋。
吴素花正站在窗前向外看着,听见里屋门响,回头对王一民点点头,轻声说了句:“快去吧,孔校长也来了。”
李贵忙问道:“新来的那个副校长呢?”
吴素花摇摇头说:“还没来。”
王一民对他们老两口点点头,一推外屋门,斜穿操场,向北面楼门走去。一进这个楼门,就是礼堂。
王一民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