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心想这还真需要高超的车技,如果是自己这样的水平,是万万不敢在这样的路上行车的。车子拐着弯,在一座座山边经过,向深处开去,前面的路面又是一种景象,一片深深浅浅的烂泥潭摆在车子前面,杨千寻忍不住说一句:“这路面也太差了,不是冰就是很窄,现在连烂泥潭都有了,这车辙这么深,压不准还不要翻车啊?”
司机全神贯注开着车,没有说话。过了烂泥潭,车子压在路面上,又起来高高的烟尘,透过灰尘,杨千寻看到路上面的台阶上,是一个个黄色的帐篷,想起来李灏曾经说过,很多回民养车的人住在这里。他们住在这里还是有个优势的,就是不用每天来回走那大约四公里的烂路,无形中节省了很多油费。拐过帐篷去,上了一个台阶,左手边是一大片煤堆,看来矿上的煤炭是从山顶拉到这个地方的存放。杨千寻看前面的路上,他们的其他四辆车都不紧不慢地爬着坡,到了一个急转弯的地方,一个司机一把方向没能拐上去,又把车向后倒了倒,再次向上开,后面的车同样要两把方向才开过那个急转弯处,车子越爬越高,拐来拐去,最后终于到了山顶。所有上了山的翻斗车都等在一个台阶上,再上面一个台阶上,几台挖掘机已经发动,据司机说挖掘机需要加热半小时才能开工。杨千寻奇怪地问司机:“他们怎么不提早半小时上来呢?这样翻斗车司机也不用等。”
司机笑笑说:“不知道,挖掘机司机都是打工的。”言外之意,他们才不会着急呢。
半个小时不到,杨千寻就觉得自己的头懵懵的,有点晕头涨脑的难受,还很疼,心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吧?不知道自己能在这5400多米的地方撑多久。忍着头上的针扎似的疼痛,看了看身边的司机,司机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于是好奇地问他:“师傅,你家是哪里的?”
师傅说:“我家是甘肃的,在青海矿上也干了快一年了。”
杨千寻了然,怪不得他没有高原反应呢。
这时翻斗车开始一辆辆开上最上面的台阶,在挖掘机前面排队装渣石,拉了三四趟,杨千寻坐的车终于在倒渣石的台阶上碰到了李灏坐的车,在车里看到杨千寻,李灏打开车窗问她:“你怎么上来了?不是不让你来吗?”
杨千寻说:“头很疼哎!不过还能坚持。”
李灏说:“等下看到有车下去你就跟他们下去吧,第一次上来是很难受的,以后就好了。”
翻斗车继续干着活,一个上午干完,杨千寻坐的那辆车拉了九趟,如果下午再能拉九趟,就很不错了。停工了,司机们纷纷开着自己的车向山下跑,杨千寻注意到,还是有很多翻斗车停在第二层倒渣石的台阶上,而自己的五辆车都已经跑下山了。于是吃完中午饭,司机们发动车子,还没开走前,杨千寻走到后面,把所有司机集中了一下,对他们说:“师傅们,从我们住的地方到山顶,差不多五公里的路程,我们所有的车这样每天开四个来回,一公里两块钱的话,一天一辆车就要浪费40块钱的油钱,五辆车就是二百元呢,大家说这钱是不是浪费的不值得啊?你们应该看到了,很多车司机下班吃饭时,都是把车停在第二层台阶上的,以后我们再下山时,最多只能开两辆车下来,当然,如果车子需要维修、加油,又另当别论,希望大家以后能够遵守。”
司机们听完训话,纷纷上车,开着走了。杨千寻仔细想想,又感觉不好,如果他们每天都把车留在山顶上,没有人看着,他们会不会像以前监督着的时候一样,上班前对车子进行检查呢?更换滤芯又怎么办?回到自己住处,和李灏商量这个事情,李灏说:”下午我来告诉他们,下晚班的时候,全部车辆开下来,上早班的时候就可以检查更换滤芯了。”
三点半,又一台车开下来了,司机找到李灏和杨千寻说车子坏了。二人跟着司机到车子跟前,问他哪里有问题,司机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没有力气,不知道是矿上的油不好还是发动机的问题。”
李灏听他这么说,就说:“所有车都是用矿上的柴油,别的车没问题,说明油没事,看来又是发动机的问题。”杨千寻在一边听的是一个头两个大,现在九台车已经有四台趴窝了,如果再有车坏了,有两个司机就该闲着了。
李灏和杨千寻回到自己的房间,杨千寻心急地问李灏:“伯父和修理工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啊?都急死我了。”
李灏说:“不是七号车换一换油门拉线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