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煽风点火惹是生非。^新/完+本`神-站. ?最·新+章-节′更,新!快·
能号令百人千人可能是以利诱之,能号令百万之众肯定是心里有块地方藏着良心,就算那百万之众松松散散经常指挥不动也一样。
黑山贼的成分复杂的很,能让那么复杂的流寇们承认同一个老大已经能说明他的不凡。
不过话说回来,冀州那边可以只从青州调基层官吏支援,幽州却不行。
沮授等人是冀州人,与冀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排外归排外却也不会不管百姓的死活。
公孙瓒倒是想让幽州百姓吃好喝好养的白白壮壮跟他打仗,问题是农田里不会自动长出庄稼,官署里也不都是洁身自好大公无私的官,以公孙将军那粗枝大叶的风格不敢想底下的贪官污吏过的有多快乐。
幽州确实得有个能补上刘虞空缺的能臣坐镇,但是肯定不能是他们家文若叔。
颍川老家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他爹和大伯又都在京城,万一京城出了乱子文若叔能迅速反应把他可怜的爹和倒霉的伯捞出来。+新,完\本^神′站, \无_错?内`容^
让他想想还有谁能担此重任。
荀小将军撑着脸陷入沉思,越想越想不出来,于是决定把问题留给他叔本人。
豫州的人手比青州充足,充足很多的那种充足,其中很多都是后世留名的贤才能臣。
青州这边经过一轮考试选出来了近千个可以直接安排到官署干活的官吏,但是一轮筛选只能保证筛选出来的官吏有能力处理政务,再多就不行了。
更重要的是,青州官署的平均年龄比豫州小很多,他们需要的是历练,而不是匆忙上阵独当一面。
幽州是北方门户,下辖足足十一个郡,还有一个看上去大大咧咧实际上一点儿也不好相处的公孙瓒,谁能保证去幽州后不会成为下一个刘虞?
诚然刘虞落得那么个下场自身原因更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孙瓒无辜。′我/的*书,城¢ ?免/费*阅,读!
有危险的时候公孙瓒是幽州百姓最大的靠山,没有危险的时候公孙瓒就是最大的危险。
公孙瓒不是这两年才不擅长治理内政,他自始至终就没擅长过内政,幽州是在刘虞的治理下才变成百姓拖家带口前去讨生活的地方,在那之前并州、凉州什么样幽州就是什么样儿。
手里的钱粮不够养兵怎么办?抢。
周边的富户不够抢怎么办?还有百姓。
总之就是,没有外来威胁的时候,他公孙伯圭就是幽州百姓最大的威胁,没点本事谁能压得住他?
不管了,让叔父们头疼去吧。
荀晔迅速又* 写封信送让人送去颍川,然后打起精神召集几位亲信开会。
灾荒初显,只要做足准备就能减少很大一部分损失,前提是:能做足准备。
青州的屯田已经步入正轨,看看这两天各郡县报上来的情况怎样,如果严重到一定地步,除去必要的兵力之外其余将士都得加入耕种的行列。
除此之外,还要防备地方那些本就阳奉阴违的世家豪族趁机搞事。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谶纬神学是把双刃剑,能利用的时候很开心,能被敌对势力利用就不开心了。
虽然天降灾荒首当其冲的不是他,但是肯定不耽误有心人把事情往他身上扯。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1】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灾祸是天谴,灾荒的本质是国君的失职。
朝廷出现小问题的时候老天会降下灾害来警告,如果国君见到灾害还不醒悟,小型灾荒就会变成大型灾荒,如果出现大规模灾荒还不知道悔改,那么国家的败亡也就随之而来。
天人感应之说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是儒生制衡君权的武器,同时也以虚构出来的至高无上的天来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从而确立君权的合法性。
老天是好心的,虽然祂经常给人间降下灾祸,但是祂的初心是想让君主变好,只要不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君主当道,老天都能以仁爱之心来扶持保全君主,关键就看君主自己能不能反躬自省。
毕竟是“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老天是仁爱的,如果天灾没停,那就是皇帝没彻底改好。
但皇帝也不想为天灾背锅,于是背锅的就慢慢变成朝中三公。
去年冬天北方大范围寒灾的时候就有人借机生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