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晋末芳华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搜肠刮肚显底蕴

第一百四十八章 搜肠刮肚显底蕴

司马昱说了几句话,便有人站出来代为监场,却是太常博士,司空长史张凭。*2′8-看′书?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王谧听到名字,心知这才是张氏隐隐为吴郡士族之首的凭借吧。

要说张玄之名声在外,是明面上的张氏家主的话,张凭便是张氏的族老名宿。

《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五》:张凭,字长宗。祖镇,苍梧太守。举孝廉,负其才,自谓必参时彦。初,欲诣,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既至,处之下坐,神意不接,凭欲自发而无端。

会王就?清言,有所不通,凭于末坐判之,言旨深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延之上坐,清言弥日…遂言之于简文帝。帝召与语,叹曰:“张凭勃?为理窟。”

张凭年轻时候,因清谈得到了当时名士刘炎的赏识,举荐给了司马昱,也连带将八竿子只打得着一点的吴郡张氏拉上了个台阶,两边互相助力,成为了张玄之扬名,出任吏部尚书的铺垫。

刘身份更不一般,其人清明远达,被王导赏识,时人比为荀粲,后迎娶庐陵公主司马南第,成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清谈的主力干将,和桓温,谢尚,王?并称为四名士,因其担任丹阳尹被称为刘尹,但三十六岁便英年

早逝。

王导是刘炎的举主,刘炎是张凭的举主,所以论裙带关系,琅琊王氏算对吴郡张氏有提携之义,故张玄之在入建康后,才会以极为恭谨的态度拜访王劭。

琅琊王氏虽经过王敦之乱,大不如前,但地位还是相当超然,便是因为王导可说是建康大半士族的举主,所以王谧出来行事走动,很多人多少要给几分面子。

而严格来说,王羲之未成名时,也是依靠王导侄子的身份进入了士族圈子,不然天下写字写得好的人多了,但做到右军将军,一郡太守,单凭写字是不可能的。¢兰~兰*文*学\ ′首~发~

而王凝之王献之兄弟行事,自然也是沾了不少王导的光,外人不知道琅琊王氏内部的龃龉,自然是对两人礼遇有加。

王谧想到这里,就有些火气,别人不知道也就罢了,谢安明显是心知肚明,还要利用王献之兄弟打压王导这一脉,想得倒挺美!

但他知道,今日这场较量极为关键,关系着自己和王献之两方,哪边更快争得先机,这个机会自己若拿不到,便会处处落于王献之兄弟身后。

他一边想,一边磨墨沉思,对方以为凭借书法就能稳胜,却忽略了一点,写在纸上,就不是清谈了,而是策论。

从形式内容看,策论的雏形是宋代的经义,发展到清代的八股文为巅峰,从破题承题到讲题入题,千百年来的发展,让其格式越发严格,其中原因不止是变通不够,盖因此种形式,是最为适合阐述讲明观点的。

王谧虽然前世不是专门研究这些的,但其教育过程中,自是离不开研究策论,故对这种形式驾轻就熟,但而在科举没有出现的当世,其他人的情况就不同了。

以清淡为主的辩论,观点固然重要,输出情绪,煽动现场气氛,也是关键一环,观点缜密却口舌笨拙之人,未必能胜过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对手,双方的仪表风貌等因素,也会大大影响他人的评判。

而放到纸上,便一切不同了,观看者只会将绝大部分注重力放于纸上的观点,削弱其他影响因素。

而作为策论的答卷,字体绝对是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想让人看清楚,行书草书绝对不是加分项,只有隶书演化而来的楷书,是最适合的。

偏偏这个发展过程,是南北朝到隋唐才定形的,彼时正处于隶书到楷书的发展时期,虽然百花齐放,但大部分人应还是用隶书。

所以王谧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卷面干净好看的颜真卿楷体,他不知道王凝之兄弟用什么,但对方最大的倚仗行书是不好写的,此消彼长,对自己形成的优势便不会那么大了。00小税罔 哽欣罪全

王谧虽然这些年练字并不多,但前身十岁前练字的底子还是在的,郗夫人说王谧书法中下,那也是相对书法大家而言的,王氏族人眼界本身就高,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两项优势叠加,能起到什么效果,只能说尽力而为,剩下的,就看论点能不能说服观卷之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