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日,雨仍然是下个不停,今秋雨水似乎格外多,连带城内街巷,看上去也萧瑟了不少。_h*o?n`g\t\e·x?s~..c~o~m/
不过即使如此,也有不少喜欢雨中游赏的士族乘车出游,从车辆外观上来,也能看出士族间的差别来。
其乘坐的车辆越是宽大,门第越高,且牛车马车混杂,牛车还要少一些,这是因为彼时道教兴起,牛受到了士族和皇族追捧,但能用牛车的,只有皇帝和四品以上高官,其他人是不够资格的。
清溪巷离着乌衣巷很近,王谢子弟多由此经过,琅琊王氏子弟因为王敦之乱,行事相对低调,而太原王氏,则是高调的多,盖因其和庾氏所出女郎,几乎包揽了这些年的皇后之位。
而谢家则是另外一番光景。
谢氏跻身顶级士族的时间并不长,后世其能够扬名天下,在于还未到来的淝水之战,由谢安谢玄等人同心协力,将谢家抬上了顶级高门之首的地位。
谢氏的真正巅峰期,在东晋中期到南朝这段时间,才真正和王氏并驾齐驱,至犹有过之。
但当前这个时间点,谢氏却是远不如王氏,虽然已经出过不少出色的子弟,名声也不逊于王氏子弟,但如今谢氏却处于低谷期,甚至有子弟受人轻视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是谢家底蕴不够,二则是在于上上任家主谢尚和四年前逝世的家主谢万。
谢万是谢安之弟,和淡泊名利的谢安不同,他极为擅长展现自我,博取声名,所以他入仕远比谢安为早,起点也高得多。.微′趣·小*说? +首?发¢
最初他被征辟为司徒掾,却拒绝不受,永和元年,彼时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昱得知谢万名声,命其为从事中郎,谢万就此出仕。
谢万常戴白纶巾,身披鹤氅裘,足穿木屐,似蜀国诸葛丞相做派,颇受司马昱赏识,一路高升,在短短十年内,就升到了吴郡太守。
升平二年(357年),谢安谢万的长兄,时任豫州刺史的谢弈去世,谢万接替谢弈,升到西中郎将,假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风头一时无两,和大司马桓温隐相抗衡。
谢万之所以升的这么快,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名士之名,另一方面,他是司马氏皇族推出来制衡如桓温这种北地军权士族的,换言之,谢氏是站在皇族这一边的。
彼时谢万的任命,是朝野之间几方势力的运作结果,包括桓温在内的都接受了从未打过仗的谢万接替这极为关键的军职,但偏偏有一个人极力反对。
这便是早已辞官归隐的王羲之,其认为谢万没有将帅之才,于是先写信给桓温劝其阻止谢万统兵外镇,但不知为何,桓温却没有答应。
王羲之于是又写信给谢万,劝其和士卒同甘共苦,着力练兵,但谢万同样没有听。
在这种情况下,次年朝廷发动了一次规模极大的北伐,谢万和北中郎将郗昙作为主帅兵分两路,北伐燕国。?兰¨°{兰*¤文·|学+{\ #1?更`2新^&[最*′全°
之后郗昙染病退防,谢万误判形势带兵逃跑,兵卒自行溃散,导致豫州陷落,谢万狼狈单骑逃还,被废为庶人,连带郗昙被牵连降职。
这次北伐不仅未得寸功,还平白损失了数万人和一州之地,就此狼狈告终,导致朝廷威望受损,司马昱一派势力更是惨遭打击,反而被朝廷提防的桓温,借此弹劾谢家,拿到了更多军权。
三年之后,年仅四十二岁的谢万在郁郁中病逝,一同去世的,还有郗昙和王羲之,可以说王谢郗三家,都在这一年损失了极为重要的人物。
正在小院中整理书册的王谧,翻到了自己先前写的事件分析的纸册时,也不禁感叹,历史的真相往往掩埋于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团中,就像升平五年这么多人去世一样,谁知道是否一定是疫病的缘故?
他将纸册放回藤箱,从旁边拿出几副字来,这些字在王谧看来,因为比划生疏的缘故,颇有些拙劣,唯一能称道的,就是笔意的创新了。
这是他凭着记忆,临摹的后世张旭怀素,米芾苏轼等人的行草,虽然形意都远比不上原书,胜在是东晋这个纸张刚刚兴起的时代,书法虽有王羲之珠玉在前,但其他书法作品,却是差着不少档次。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