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柳你”
“妾自然要去!”青柳气鼓鼓地转向老白,“老白一脸厚道样子,却那么会骗人,让他在郎君身边,妾怎么能放心!”
王谧笑了起来,“好,不管建康有什么在等着,咱们便去闯一闯!”
青柳进屋后,王谧才转向一脸苦笑的老白,低声道:“我会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包括对阿父也是如此。”
“你的路,由你自己看清,自己去选。”
老白怔了一下,随即抱拳躬身,深深施礼道:“郎君所言,郎君大志,郎君之德,某定铭记在心。”
王谧在老白肩膀上拍了拍,也跟着回屋去了,不久屋内就传来了棋盘落子的声音。
老白仰起头,天空之上,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了下来,和煦的暖意洒在老白的脸上,他闭上眼睛,感受着片刻的宁静。
郎君胸有丘壑壮志,若自己跟随郎君,那一定是条荆棘丛生,充满了惊涛骇浪,但绝对是很有意思的旅程吧?
平和的日子,就此持续了半个多月,直到稻收时节过去。
此时村里大部分农田,已经不再种植庄稼,而只有王谧的田里,正在通过沟渠排水,晾晒土地,为种植麦种做准备。
在战国时期,便有复种轮作的记载,但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少量在淮河流域,一方面是中原农耕技术相对先进,另一方面是彼时黄河中游有季节分明的汛期和枯水期,便于种植不用的庄稼。
而在长江下游,却因为水量丰沛导致荒地草木丛生,野兽大量出没,导致农耕规模被限制在一个相当微妙的层次,直到衣冠南渡,大量中原农人带来了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因为长江附近土地分配吃紧,倒逼江左地区的农业技术开始飞速发展。
在产稻丰水区试种小麦,便是其中的一项尝试,只需要配备完善的水利设施,前期投入并不少,要是失败的话,便是一无所获,所以勇于尝试的人很少。
而且江南地区稻麦轮作门槛很高,直到宋明才有相关记载,前几年王谧也是将重心放在了开挖沟渠,均衡水量上,这两年才开始全面推广试验,得益于后世的经验,却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往常的日子,王谧此时应该在田里,但如今他却是坐在窗前,打开了长条形木匣上的火封,从里面拿出一封卷好的信来。
信中是王谧生父王劭写来的。
只有寥寥几语,说让王谧近日做好准备,半月内有人来接,先至京口,从水路到建康,最后的目的地,便是乌衣巷的王氏大宅。
王谧看完后,终于是心中宽慰,知道先前这边发生的事情,建康应是全知道了。
没有和李氏产生激烈冲突,也没有闹出流血事件,说明王谧行事有度,没有向李氏退让,也彰显了高门子弟风范,说明他的行事的风格,至少在建康那边看来,是合格了。
至于评价的个中细节,是由谁传到建康的,王谧便不得而知了,但他能肯定,除了自己所知道的几方,王氏绝对还有隐藏着的眼线。
而自己将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即使是东晋朝廷,都不敢小视的高门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