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的福,他知道荀彧荀攸这些荀氏名人,但是再偏一点就不行了。
青史留名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简单者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便代代相传,难者可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寂寂无名。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没文化只知道那些著名的帝王将相,稍微偏门一点儿的人物都毫无印象,不然绝对不会直到文若叔找上门才知道身处东汉末年。
美人爹满腹经纶锦心绣肠,书房里高深奥妙的著作一堆又一堆,不知道美人爹的名讳是他孤陋寡闻,和美人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同理可得:没听过叔祖的名讳也是他孤陋寡闻,和叔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府中书房,正与荀攸对坐而谈的荀爽听得门房通报露出笑容,“明光初次离家,公达与那孩子也是多年未见,正好一同见见。/1′1.k′a?n¨s,h!u¨.*c¨o′m~”
荀攸抚衣起身,和叔祖一同前往正厅,“可惜未能见到几位叔父。”
荀爽摇摇头,心里也颇为遗憾,“早晚能见,不急一时。”
荀司空只在家书中见过侄孙,倒是荀攸多年前曾见过这个小他十几岁的从弟,不过他对从弟的印象还停留在失魂痴儿上,一眨眼那么多年过去,当初孱弱到险些养不活的小家伙儿也平平安安长大了。
荀氏族人离开密县时和京城通过消息,司空府的门房知道这几天会有小郎君过来拜见,进去通报的同时直接领人进去。
荀晔心里很慌,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小学生时期去办公室单独和老师谈话的感觉。越紧张越爱胡思乱想,从容之下是脑子里迅速滚动的弹幕。
怎么说呢,还是见面见得少,要是小时候天天见面他肯定不紧张。
可惜祖父那辈正好赶上党锢之祸,叔祖弃官后没回颍川,而是找了个离颍川很远的山沟沟一隐居就是十几年。
合理怀疑“宅”是他们家的隐性基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随机出现性状。
少年郎循着门房的指引来到正厅,恭恭敬敬地向初次见面的叔祖行了礼,然后乖乖巧巧跪坐在案前。
说实话,这么正式的会客场面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但是不妨碍他发挥口才拍马屁哄长辈开心。
荀爽已是花甲之年,一眼便能看出孩子在紧张,原想着正厅太严肃要不要换个地方说话,孰料少年郎坐下后适应的飞快,和他那沉静寡言的父亲完全是两个极端。
他们家小辈谨慎低调的多,没想到还能养出个爱说爱笑的主儿。
荀爽面容和蔼,看着小嘴叭叭个不停的侄孙越看越喜欢。
旁边,“木讷迟钝”的荀公达:……
第12章 你认真的吗
人上了年纪都喜欢子孙绕膝,但是京城动荡不安,荀爽怕出意外,进京时便没有带上家眷。
公达乃是应何进何大将军征召进京,到洛阳的时间比他更早。不过他们平时并未住在一处,偌大的司空府只有他一个老人家和朝廷派来的卫兵仆从。
小阿牞幼时魂魄不全,之后又和他那性情格外文静的父亲一同离家隐居,他从家书上得知消息时甚至想过让仲豫带上不太好照顾的小娃娃去投奔他。
同样是隐居,跟着深居简出的父亲和跟着能说会道的叔祖差别大了。
路遥车马慢,这么多年家书往来也没有太频繁。
他一直觉得腼腆的仲豫会养出一个更加腼腆的“小仲豫”,现在看来是物极则反,小阿牞痊愈后比家中所有小辈都活泼。
荀晔很擅长和长辈打交道,叔祖不是他想象中那种严肃板正的老爷子,这种和蔼可亲的长辈最适合顺着杆子往上爬,倒是旁边那位看上去沉稳可靠老成持重的性格让他不太好发挥。
叔祖无暇离京,和家里的联系全靠家书,信上有许多说不清楚,正好他这个刚从家过来的小辈可以亲口转述,如此也能让叔祖放心。
族人很好,乡人也很好,经过文若叔和他的共同努力,他们最终还是成功带领所有乡亲都离开了中原这个是非之地。
故土难离,但也不能上赶着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