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手,耐心道:“娘,我想过了年去隔壁永和镇,寻一位老先生。书铺掌柜说他学识渊博,是从京城来的。”
“京城不是好地方么?怎么学识渊博的还跑到这儿抄书?”
“娘,他是流放来的。带着个小孙女和小孙子。所以才给书铺抄书糊口。”
“那你怎么去?那么远。”
“先去探探路。人家那种身份,未必肯收我的。”
正月初一,水生去给小桃家和三丫家拜了年,回家便铺开纸笔抄书。水生娘大方地给上门拜年的炤炤包了个六文的红包。
初二一早,水生早早起床。水生娘给他备好了自家做的干粮。他带上点心和一条肉,踏着积雪便向永和镇出发。一路上寒风首往棉袄里钻。头上戴着他娘用羊皮做里、棉布包面的护耳帽。天冷得水生觉得蒙着布巾的鼻子像要冻掉。快熬不住时,约莫走了一个时辰,终于到了永和镇李老先生的住处。
只见这村子全是低矮的泥土茅草房,围着稀疏的篱笆院墙。水生敲开门,一个小女孩探出头,好奇地打量他。水生忙说明来意,递上点心和肉。李老先生将他让进屋内。水生扫了一眼,屋里虽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水生恭敬行礼:“晚生乃陵州府人,因家乡遭了洪灾逃荒至此落户。久闻先生学识渊博,晚生冒昧前来,祈望能得先生教导一二。” 他恭敬地呈上自己平日抄写的书卷。
老先生翻看后,微微点头,却又摇头道:“老夫如今是戴罪之身,教不了你什么。”
水生忙道:“先生学养深厚,哪怕只指点片语,晚生也受用不尽。”
李老先生仔细打量了水生一番,想到自己年事己高,孙女孙子尚幼,怕是等不到他们长大成人。若能多个人照应,也是好的。最终叹了口气:“罢了,念你诚心向学,明日起,你便来随老夫处读书吧。束脩一年十两。”
水生大喜过望,连忙跪下行礼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