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官都封了,还能说不愿意?
那不是找抽嘛!
再说了,盐铁督办,听起来就挺拉风的,管着全国的盐和铁,想想都带劲!
“哼,这还差不多。?k!e~k`a+n/s\h?u~.·c¢o`m?”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
李贞眼珠子一转,既然都当上“盐铁督办”了,那是不是可以再趁热打铁,给自己捞点好处,啊不,是为大唐再做点贡献?
“父皇!”李贞清了清嗓子,又往前迈了一小步,“儿臣还有一事启奏!”
“说。”李世民现在心情不错,对李贞也多了几分耐心。
“父皇,刚才儿臣说了科举取士,要让天下有才华的人都能读书,都能有机会当官。可是呢,现在的书,太贵啦!”
李贞比划着:“一本薄薄的书,就要好几贯钱,普通老百姓家,一年到头都攒不下这么多钱,怎么买得起书?买不起书,怎么学习?不学习,怎么参加科举?”
“这不就成了一个死循环了嘛!”
房玄龄等人听了,也是深以为然。
书籍昂贵,一首是困扰教育普及的大难题。
雕版印刷虽然己经出现,但制版成本高,效率也低,远未能满足需求。
“那你小子又有什么鬼点子?”李世民挑眉问道,他己经习惯了李贞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
李贞嘿嘿一笑,露出一口小白牙:“父皇,儿臣知道一种新的印刷方法,叫做‘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又是一个新名词。¢精`武_小¢说¢枉¨ +嶵^欣?蟑!节¢庚_芯?快,
“对!就是把常用的字,都刻成一个个单独的小方块,用的时候,按照文章内容把这些小方块排列组合起来,刷上墨,就能印了!”
“印完这一批,这些小方块还能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别的书!”
“这样一来,制版的成本大大降低,印刷效率也大大提高!”
李贞越说越兴奋:“儿臣估摸着,用上这个活字印刷术,书籍的成本,至少能降低十倍!到时候,一本书可能就跟几斤白菜一个价!”
“父皇您想啊,书便宜了,读得起书的人就多了,参加科举的人也就多了,咱们大唐的人才,那还不是蹭蹭往上涨?”
李世民听得一愣一愣的。
虽然他不太明白那些小方块是怎么回事,但“成本降低十倍”、“书跟白菜一个价”,这些话他还是听懂了。
如果真能这样,那对于推行科举,普及教育,简首是天大的好事!
“此法……当真可行?”李世民有些不敢相信。
“父皇,儿臣啥时候骗过您呀!”李贞拍着小胸脯保证,“这事儿包在儿臣身上,您就瞧好吧!”
李世民沉吟片刻,这小子虽然年纪小,但捣鼓出来的东西,从曲辕犁到精盐,哪一样不是石破天惊?
姑且信他一次!
“好!朕准了!”李世民大手一挥,“此事也交由你负责,工部全力配合你,需要什么人手、材料,尽管开口!”
“谢父皇!”李贞乐开了花。*5*k?a_n+s¨h¢u~.^c?o^m~
推广活字印刷,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啊!
到时候,教科书、辅导资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呸呸呸,想远了。
总之,知识改变命运,印刷术就是那把金钥匙!
朝会散后,关于科举改革和盐铁官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长安城。
几天后,一场特殊的听证会在弘文馆召开。
说是听证会,其实就是李世民召集山东世家的几位主要负责人,以及朝中重臣,共同商议科举改革的具体章程。
当然,主角还是咱们的汉王殿下,李贞。
崔民干、卢承庆、李德奖、郑元璹等几位平日里在各自地盘上说一不二的世家大佬,此刻却端坐在弘文馆的偏殿里,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是被“请”来的,或者说是“被迫”来的。
皇帝陛下的旨意,谁敢不从?
尤其是当他们听说,主持这场听证会的,竟然是那位年仅六岁的汉王殿下时,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一个六岁的小娃娃,要来决定他们这些百年世家的未来命运?
这……这简首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当他们看到李贞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会议流程,口齿清晰地阐述着科举改革的种种细节,引经据典,对答如流。
甚至还能时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