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市长黎振华就那个充满了雄心和梦想的“一体化组合港”的宏伟构想达成了高度的战略共识之后,陈谦知道自己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1_8+0~t·x-t~..c_o\m,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这样一个足以改变整个江南省未来经济版图的史诗级超级工程,绝不是他和东州市一个地方所能独立完成的。
它必须要获得来自省里那更高层级的最首接也最强有力的政策和权力上的支持。
否则,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
第二天上午。
陈谦便亲自带领着一个由他最信任的几位核心干将(周毅、宁雪、潘小凡)所组成的精干汇报小组,再次奔赴了省会江州市。
这一次,他不再是以一个被动的“被告”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充满了自信和力量的“原告”姿态。
他要代表东州,代表那数十万港口产业工人,去向省里那些执掌着发展大权的决策者们兜售他那个伟大的梦想。
然而,现实却远比他想象的要骨感和残酷。
他在省城那一栋栋威严的、充满了官僚气息的办公大楼里奔走了整整三天。
他约见的是省交通厅的厅长、省发改委的主任、省国资委的书记……
每一个都是在江南省跺一跺脚就能让一方为之震动的实权派“封疆大吏”。
而他所得到的回应却是惊人地一致。`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
……
第一站:省交通厅。
接待他的是交通厅的一把手李建业厅长。
一位五十多岁、看起来不苟言笑、极其严肃的“技术型官僚”。
他在听完陈谦那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的关于“一体化组合港”的阐述之后,他没有表示任何明确的支持,也没有提出任何首接的反对。
他只是不紧不慢地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用一种充满了专业性的审慎口吻,向陈谦提出了一连串听起来都无比“正确”,但却又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陈副市长,你的这个构想很好,很有战略眼光。”
“但是,”他话锋一转,“你有没有考虑过这里面所存在的巨大的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
“第一,标准统一的问题。我们省下辖七个沿海港口,每一个港口其建设的年代不同,技术标准不同,管理的体制也各不相同。你想在短期内将它们进行一体化的整合,统一所有的信息系统和收费标准,这其中的难度和工作量,你有进行过科学的评估吗?”
“第二,利益平衡的问题。这些港口分属于不同的地市,其背后代表的是各个地市最核心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利益。你现在要搞‘一体化’,那么未来所产生的巨大的利润该如何在各个地市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这个最敏感的问题,你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吗?”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法律和政策的问题。,暁·税?C/M^S′ !首^发¢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跨区域组合港’的明确法律条文和政策先例。你这个构想己经远远地超出了我们一个省交通厅的职权范围。这需要我们上报给国家的交通部,甚至是更高层级的决策部门进行专题的研究和论证。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的漫长和复杂,你又做好这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了吗?”
……
一连串充满了“专业性”和“善意提醒”的问题,如同一盆盆冰冷的凉水,瞬间就浇在了陈谦那原本还些火热的心头。
他知道,这位李厅长虽然没有明确地拒绝他,但是他话语里那充满了“困难”和“障碍”的潜台词,己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真实态度。
——不支持,不反对,不负责。
这是官场之上最典型也最令人无力的“太极推手”。
……
第二站:省发改委。
在这里,陈谦遭遇了几乎是同样的“软钉子”。
发改委的那位同样是以“专家”自居的王主任,在听完他的汇报后,只是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
“小陈市长啊,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步子还是不要迈得太大嘛。”
“我们搞经济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中求进’。”
“你这个‘组合港’的方案听起来很宏大,但是里面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巨大。我们发改委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部门,我们做任何决策都必须要建立在最稳妥、最可靠的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之上。”
“这样吧,你们先回去再做一份更详细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