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柴天揭穿了童贯的行踪,意味深长地祝贺他封王。?零,点′看*书` ·哽*鑫~最*全`
童贯避无可避,只能硬着头皮出来:“柴王安好,您也与陛下在汴梁游玩许久了吧?不知是否疲倦?我请柴王前往城外的庄院小酌几杯……”
童贯不敢当着赵佶的面首呼柴天为幽州王,也不愿首呼其名,只能称其为柴王。
他满脸为难甚至带着恳求之意,显然是希望柴天能网开一面,尽快释放被挟持的赵佶,让他能交差。
柴天微微一笑,既然从童贯那里得到了不少好处,日后还需利用此人,便决定给足面子。
恰好,他也和李师师等人在汴梁匆匆游历一番,该回去了。
于是,柴天一挥手,命令船队启程返航,离开汴梁。
当然,赵佶的船只也在柴天的热情邀请下一同出了城。
“陛下厚爱,折煞微臣了!”
汴梁水门外,柴天站在船头,笑意盈盈地看着赵佶。
“幽州王此行,恕不远送。”
赵佶勉强扯出一抹苦笑,内心却略感轻松。
他暗自庆幸,这尊杀神总算要离开了。
“陛下莫急,临别还有一事相赠。”
柴天爽朗一笑,话音未落,赵佶所乘之船突然剧烈晃动起来。
船上众人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险些倾覆。
赵佶更是站立不住,一头栽入水中。
瞬间,水面浮现出两个身影——浪里白条张顺与船火儿张横。
原来柴天早有安排,让他们潜伏水底,趁机将赵佶推落水中。
此举并非恶意,更非恩将仇报。
柴天意在警醒赵佶,日后莫要迁怒于今日相助的汴梁百姓商贾。
“请陛下牢记:古语云,民如水,君似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陛下不能善待黎民,修德治国,今日落水,明日又会如何?”
伴随着赵佶在水中挣扎,柴天掷地有声地说完这句话,从容离去。*k^e/n′y¨u`e*d\u/.′c`o!m?
身后传来落水狼狈不堪的皇帝及赶来的文武官员惊呼求救之声,然而柴天的话究竟有没有被记住,却无人知晓。
即便听进去了,以赵佶沉迷享乐的性格,怕也是难以改变。
因此,这一课看似教给了赵佶,实则是通过他的例子,为柴家后代以及千秋万代的人,敲响警钟。
若不懂得民心如水的道理,仅凭强权便妄自尊大,轻视百姓,则即便贵为帝王,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无论何时,都应谨记这一点。
即便日后柴天登基称帝,他依然会铭记这一信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便是柴天留给后人的警世之言。
宣和五年五月,距离柴天游历汴梁、使皇帝赵佶遭遇落水事件己经过去了两个月。
大宋北境,河间府。
城外的一个茶摊里人头攒动,人们聚集于此,聆听一位说书先生讲述一段传奇故事。
不少行人和商贩为了听这场说书,甚至不惜耽误行程。
“那位幽州王,实乃当世第一英雄!古人云:‘舍身一怒为红颜’,意指敢于挑战权威者,必受严惩。
然而幽州王却胆大包天,在汴梁挟持天子游览京城,还让天子为众人埋单,这份气魄实在令人钦佩。
不仅如此,在离开汴梁之时,幽州王还在汴河之上,故意将大宋天子推入水中。
随后高声说道:‘我有句话要让陛下明白,古语云君为舟,民为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主这艘巨轮之所以能够稳坐高位,全因百姓如水般托举着它。
但如果这些承载船只的民众不得安生,掀起狂风巨浪,同样可以倾覆这艘巨轮,让天子落入水中,沦为普通百姓,甚至失去生存之地。^咸/鱼_墈/书/ ¢嶵¢新,蟑/結?耕-新¢哙`
’
接着,幽州王继续说道:‘倘若陛下不能善待黎民,不施行仁政,今日虽暂且落水,但未来局势如何,尚不可知……’
说完,幽州王带着五大护卫以及千名羽林军昂然离去。
仅留下童贯等满朝文武急忙赶来救援。”
这便是幽州王带着天子游览汴梁,巧妙布局却安然无恙的传奇故事!说书人话音刚落,便提到两个月前,即宣和五年三月,柴天再度踏入汴梁城,挟持天子游历京城,更让天子赵佶受教之事。
短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