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步,清了清嗓子,抬眼望向高坐龙椅上的朱元璋,拱手开口。
“陛下,今日午门之外,郑国公与延安侯发生了激烈爭执,实有失朝廷体面。”
“而且,据臣所知,此次爭执似因私人恩怨而起,却在这朝堂之外,天子脚下公然发作,如此行径,若不加以惩戒,恐难以服眾。”
“更有损我大明律法威严与朝堂纲纪,不可轻忽,还望陛下明察並加以惩处,以儆效尤。”
陈寧上奏之时,声音清晰洪亮,不卑不亢,倒是有一股子清流之范。
不过,这也属於御史的职权。
作为御史大夫,陈寧肩负著监察百官、弹劾不法的重任。
而今日在朝堂之上奏报常茂与唐胜宗之事,正是陈寧履行职责的体现。
御史之职,本就该如陈寧这般,不畏权贵,敢於直諫。
可这当真是陈寧不畏权贵,敢於直諫?恐怕也不尽然。
毕竟,午门之外,那是天子脚下,一举一动又岂能瞒得过朱元璋的耳目?
这位开国帝王,心思深沉,在这朝堂內外布下的眼线如同蛛网一般,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
而陈寧此举,无非是锦上添,给老朱留下一个好印象罢了。
因为,陈寧深知朱元璋对朝堂纪律和臣子的忠诚极为看重,此次在朝堂之上公开奏报常茂与唐胜宗的爭执。
既能彰显了自己履行御史职责的恪尽职守,又能让朱元璋看到他对朝廷纲纪的维护。
如此一来,朱元璋定会对他陈寧另眼相看,说不定还会给予嘉奖和重用。
同时,陈寧也是在向朱元璋以及诸多大臣表明,御史台永远都是维护朝廷公正、监察百官的坚实力量。
“郑国公,延安侯,陈寧所言,是否属实?”朱元璋微微抬起眼眸,轻声道,那声音虽轻,却仿佛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威势,在奉天殿內悠悠迴荡。
淮西之案,也该因此作为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