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百名火铳手,以及三百具有反骑射能力的突击骑兵组成。
同时,由各堡军事素养高的兵卒组建一支炮兵部队从炮提供火力支援。
这样的一支队伍一旦操练成型,便可以在战场上对敌人的生员力进行毁灭性打击。
也在卫所成军的第三天,沈川便将靖边镇内所有匠户召集起来,不顾他们反对,强行成立匠作坊。
以张元庚为主的靖边匠作司正式成立后,便立刻开始动工开采矿石,准备大规模炼铁。
这个时代的民间炼铁工艺大部分地区还是十分简单:
先将矿石搜集捶打成矿沫或矿粉,然后去来一些黏土用水搅成糊状,再将一捆干草放在夯土上定型后,
把黏土均匀一圈涂在干草上,形成一个炉状,底部挖出一个鼓风口,
等黏土风干后,再点燃干草将炉子内部烘烤干后,装上鼓风箱,一个简易古法炼铁炉算是完成了。
可这种炼铁炉子出铁少一次也就十几斤,而且产出的多是生铁,想要出熟铁必须得反复进行回炉加工处理。
而且这一炉子铁炼完后,必须凿毁,属于一次性用具,耗时耗力不说,出铁效率还低。
于是,沈川首接采取高炉炼铁方案,可以一次出铁数百吨,首接秒杀一切牛鬼蛇神。
他将小高炉方案向张元庚提及后,张元庚立马开始组织人手开始建造第一座高炉。
而王七这边,还在为如何研究燧发枪击发装置而焦头烂额。
经他手下的技术工匠多次实验得出,击发装置迟迟无法得到突破的缘由,主要有两方面因素考量。
第一,燧石质量太差,含硫太多,导致击发效果太差。
第二,击发弹片的力度不足,扳机扣动力度能和火绳枪击发装置有本质不同。
但第一条很快就被王七和沈川否决了,燧石从来不是燧发枪击发的主因。
按理说柱州方向的燧石质量应该不比汉帝国境内的差吧?
可事实上,他们的燧发枪哑火率甚至比汉帝国还高,甚至由于自身所用火绳枪和火炮质量太差加之产能跟不上战争节奏,
西洋商人不惜出资采购汉帝国南方工匠打造的火铳运回国内从中牟取暴利。
所以,王七坚决认定问题还是出在这击发的弹片上,必须在击发装置上进行改良和突破。
他的思路得到沈川大力支持,决定要先从冶铁工艺上下功夫。
除此之外,枪炮厂也正式成立。
靖边炮匠孙承安此时正将一炉子烧红的铁水铸入铁模之中。
实际上,当西方还在用泥模铸炮的时候,汉帝国工部的官员早己经研究出铁模铸炮的革新技术了。
其实,铁模浇筑对中原王朝而言,也不算什么太过新鲜的技术,早在唐宋时期,就己经有铁模铸造农具和铁器广泛应用的相关记载。
只是,铁模铸炮虽然便捷,生产效率远胜泥模。
但对冶铁工艺过高,因为冷却过快导致铸造出来的火炮多是白口铁,极其容易炸膛。
这个问题,哪怕到清代鸦片战争时期,龚振麟改良了铁模铸炮术后,依旧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代没有外部隐患,对于冶金技术不重视,导致冶铁技术停滞不前大幅落后西方,甚至比之明代万历年时期还要大规模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