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冰雪,在初春的暖阳下渐渐消融,露出了黝黑肥沃的土地。?鸿¢特¨小′说·网- .首′发,平襄城的街道上,已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只是行人的衣着中,多了些唐军的制式服饰;市集上叫卖的货物里,既有高句丽的土特产,也有大唐的丝绸与瓷器。自龙天策下令“安抚百姓,轻徭薄赋”以来,短短数月,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已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镇守辽东:朱宝山临危受命
这日,平襄城主府的议事厅里,气氛肃穆。
龙天策端坐主位,看着下方肃立的将领们,缓缓开口:“辽东已定,高句丽故地亦纳入我大唐版图。此地乃边陲要地,连接中原与海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需得有一员得力干将镇守。”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员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身上——正是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大将,朱宝山。
朱宝山今年四十余岁,出身行伍,从普通士兵一路凭借战功升至裨将,为人沉稳持重,勇猛有余,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极善治理地方。在平定高句丽的战役中,他负责后勤补给,从未出过差错,深得龙天策信任。
“朱宝山,” 龙天策语气郑重,“本帅决定,由你担任辽东都护府大都护,总领辽东军政要务,节制高句丽故地所有州县。给你三万精兵,务必守住这片土地,安抚好百姓,推广我大唐法度,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朱宝山闻言,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末将朱宝山,谢殿下信任!末将定当竭尽所能,镇守辽东,不负殿下所托,不负大唐江山!”
“起来吧。” 龙天策示意他起身,“本帅知道,这副担子不轻。高句丽故地民心未稳,百济残余势力仍在蠢蠢欲动,北面的靺鞨各部也需安抚。你既要治军,也要治民,当恩威并施,刚柔相济。_j!i′n*g·w,u′x·s+w~.¨c_o,m*”
他从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给朱宝山:“这是本帅拟定的《辽东治理十策》,涉及农桑、赋税、教育、军备等,你可参考施行。遇事多与地方官商议,重大决策,可直接上奏长安,不必事事请示于我。”
“末将领命!” 朱宝山双手接过文书,如获至宝。
龙天策又叮嘱道:“尤其要注意,不可歧视高句丽百姓。他们如今已是大唐子民,当一视同仁。对于那些真心归顺、有才德的高句丽旧吏,可量才录用,让他们参与治理,以安民心。”
“末将谨记殿下教诲!”
交代完镇守事宜,龙天策又召集了辽东的地方官,勉励他们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看着朱宝山等人有条不紊地开始布置各项工作,他知道,辽东的“新篇章”,已在这些人的手中缓缓展开。
轻装简从:归途漫漫忆峥嵘
诸事安排妥当,龙天策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拒绝了朱宝山“率大军护送”的提议,只带了长孙龙问天和十余名亲兵,轻装简从,踏上了返回渤海的归途。
离开平襄城的那天,天朗气清。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旁,捧着热茶和干粮,为这位平定战乱、带来安宁的老将军送行。
“多谢秦王殿下!”
“殿下一路保重!”
“盼殿下常回辽东看看!”
听着这些真挚的祝福,龙天策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这座浴火重生的城池,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对着百姓们拱手致意:“好好过日子,大唐不会亏待你们。”
队伍缓缓前行,龙问天看着祖父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威严赫赫的祖父,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却也温和了许多。
“祖父,” 龙问天忍不住问道,“您真的……就这样放下了?辽东刚定,还有很多事要做呢。-完/本¨神+站_ ?无*错~内-容¢”
龙天策笑了笑,勒住马,指着路边田地里正在劳作的农夫:“你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求不过温饱平安。我打了一辈子仗,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吗?如今辽东已定,有朱宝山镇守,我放心。”
他拍了拍龙问天的肩膀:“江山代有才人出,该给年轻人机会了。你也要记住,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而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最难。”
龙问天重重点头,将祖父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归途漫漫,从辽东到渤海,千里之遥。龙天策没有选择走官道,而是沿着海岸线,缓缓而行。沿途的风光,从辽东的苍凉壮阔,渐渐变为渤海的温润秀美。
他会在路过的渔村停留,和渔民们一起出海打渔,听他们讲渤海的潮汐与渔汛;他会在山间的驿站歇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