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晨光初现,玻璃厂的办公室里却已经亮起了灯。+b\q′z~w?w·._n\e·t?阿芳揉了揉眼睛,屏幕上的文档像一片被风吹乱的落叶,密密麻麻的留言记录看得人头昏脑涨。
“这……是留言还是诗?”她喃喃自语,盯着一句西班牙语,“阳光穿过你们的玻璃,就像神的祝福。”
小张从键盘前抬起头,头发翘得像刚被电过:“你这是在读情书?”
“客户写的。”阿芳叹了口气,“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阳光祝福?”小张耸肩,“可能是在夸玻璃透光性好。”
“可我们没有专门宣传这一点。”阿芳皱眉,“而且他提了两次‘阳光’。”
“这不重要。”刘好仃端着保温杯走进来,杯子盖子磕在桌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重要的是,我们要听懂这些‘诗’背后的‘问题’。”
“怎么听?”小张问。
“分类。”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语言、文化、使用场景,这三个方向,先把留言分清楚。”
“像整理衣柜?”阿芳打趣。
“比整理衣柜难。”刘好仃点头,“衣柜里是衣服,这里是一堆声音。”
“那我们从哪儿开始?”小张问。
“从最简单的。^8′1~k!s.w?.^c!o?m¢”刘好仃打开白板,写下“语言习惯、使用场景、文化背景”三行字,“先按语言分类,再看看留言里提了什么产品、什么用途、什么文化联想。”
阿芳开始用excel建立表格,小张则把留言一条条复制进去。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三个分类,忽然在“使用场景”旁边写下“服务即产品”。
“什么意思?”小张问。
“客户不是来买玻璃的,是来解决问题的。”刘好仃解释,“他们留言不是因为喜欢玻璃,而是因为玻璃没解决他们的问题。”
“比如?”阿芳问。
“比如法语区客户留言里,环保标签出现的频率很高。”刘好仃指着阿芳刚整理好的表格,“他们问‘你们的玻璃是否可回收’‘是否含铅’,这不是在问产品,是在问责任。”
“俄语区呢?”小张问。
“关注耐久性。”刘好仃翻开记录,“他们问‘能承受多少度’‘能用多久’‘是否防爆’,他们要的是安全感。”
“西班牙语区呢?”阿芳问。
“重视安装指导。”刘好仃指着一句留言,“‘安装说明书太简略’‘我老婆不会装’,他们不是不会,是需要更细致的引导。”
“所以我们要做三套服务?”小张问。
“不,我们要做三种理解。”刘好仃纠正,“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t?a-k/a`n*s*h?u~.?c′o.m′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回应。”
“听起来像在学外语。”阿芳说。
“不止。”刘好仃摇头,“是学怎么听懂别人的生活。”
三人继续整理留言,文档里的内容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清晰。阿芳开始在每条留言后加上标签,小张则用颜色区分不同语言区的留言类型。
“这个留言有意思。”阿芳指着一句,“‘玻璃像水一样流动’。”
“这是夸工艺?”小张问。
“也可能是抱怨太重。”刘好仃眯眼,“水流动,是轻,是柔。如果玻璃太重,客户会觉得它不像水,像石头。”
“所以我们得考虑重量?”阿芳问。
“至少得知道,客户希望它轻。”刘好仃点头,“服务不是回应问题,是回应期待。”
“那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期待?”小张问。
“从留言里找。”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语言、文化、场景,三者交汇的地方,就是客户的期待。”
“听起来像在解谜。”阿芳笑着说。
“是解谜。”刘好仃点头,“客户的留言不是说明书,是线索。”
“那我们得学会读线索。”小张说。
“对。”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服务即产品”,忽然觉得这四个字像是一个开关,把整个客户服务系统打开了。
“你们发现没有?”阿芳忽然说,“留言里提到最多的是‘安装’和‘重量’。”
“这说明什么?”小张问。
“说明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不是技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