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市政府有关方面和报社都和区里联系过,区政府专门来人在村支书办公室等着陈洋的到来。.k¢a′k¨a¢w~x¢.,c·o*m¢
两年前陈洋因为采访确实来过,不过那次行色匆匆,根本没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村的水质问题上。村支书姓庞,50刚出头,但因为下地干活风吹日晒,看上去像60多岁的人。支书一看就是老实人,他把基本情况和陈洋做了一个介绍。
大石子村原来有两口井,但这两口井的水都是氟超标,村民长年累月喝这样的水牙齿不仅疏松,而且黄,外村的人都叫大石子村“大黄牙村”,支书说,陈记者,您去村里看看,村民看到您这样城里来的人都不敢露齿笑呢。
支书告诉陈洋,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爱待在村里,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嫁到外村去了,这十年,本村村民找到媳妇的只有三家。
“全是这水闹的,隔壁大林子村的水就挺好的,我们也想过从他们村引一口井,可是我们没钱啊!”庞支书说得很激动,陈洋在支书说话的时候注意看了看他的牙,果然是“大黄牙”。!秒?漳.结^晓_说+徃^ ?首¢发.
四十二 “大黄牙村”的政治任务(2)
陈洋特意拿上了他的尼康相机给村民们拍照,如同庞支书说的那样,村民笑的时候个个捂着嘴,好几个村民都不愿意上镜头,支书做了半天工作,有两个胆子大一点的村民才配合了陈洋。
陈洋的这次进村只是起到了“拉开序幕”的作用,他告诉庞支书,打井的钱不用担心了,已经有个大老板要做善事。他回去把这稿子发出来后,再去联系地质工程勘测院的人。
又开了快两小时的车回到报社,陈洋这一趟采访真是跑得够呛。打铁要趁热,他打开电脑写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稿,然后还加上了记者手记——有重大报道的时候编辑通常会让他们写手记,不过这次陈洋是自觉写。
手记写得还挺煽情,里面用了好几个排比句:“这里没有开怀的笑声,没有愿意照相的村民。只有掩面而过的妇女和害羞稚嫩的儿童。+r?c,y,x*s~w..~c^o*m_一岁多的孩子牙齿开始变黄,30多岁的人牙齿开始松动,老人的骨折现象很普遍,这个大黄牙村,什么时候才能喝上氟不超标的水呢?”
不能否认,有时候排比句还真的很有效果,编辑几乎没有改动他的稿子就刊发出来。
陈洋和鲁安国、邹采薇他们说过,准备第一篇稿子出来以后,再联系地质工程勘测院。但是媒体的力量有时候连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低估,稿子见报当天,勘测院的人主动找上门来。
勘测院很重视这个事情,一个副院长和两个工作人员一起来的。他们说没想到在联川的农村还有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看了报道很揪心,所以也想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农民喝上各项指标合格的水。听说这还是个政治任务,勘测院更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愿望。
鲁安国告诉副院长,因为有市里著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龙腾集团的领头人林正龙捐助,所以资金没有问题,但希望勘测院还是能本着节约的原则,争取花少一点钱,干大一点事。
副院长说那是一定的,他们准备派出最有经验的勘测人员去大石子村和大林子村勘测。
转眼进入了1月中旬,因为月底就春节了,所以报社都在忙着做总结。邹采薇主管的广告部虽然不如前一年工作完成得出色,但是在平面媒体广告收入整体滑坡的情况下,联川快报的广告额仍然是联川市报界里的老大,所以邹采薇对自己的工作也算满意。
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打井了。经过勘测院近一个星期的工作,通过对大石子村周围30公里范围几十个水样的采集分析,勘测院终于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按照计划,过几天举行一个仪式,就准备开工了。
林正龙让秘书给邹采薇打了电话,提出要出席仪式,并表示要当场捐10万元现金用于打井。熟悉林正龙的人都知道,做生意的同时他一直行善事,而且基本都是当场捐现钱,原因是怕被人说只听说他捐钱,没见过捐出的真金白银。有一次,林正龙在广东一个贫困县捐出50万现金,把当地的父母官都看得傻眼。
林正龙的要求并不过分,邹采薇当然一口答应。
邹采薇放下林正龙秘书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