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学校每年分春假、暑假、年假三学期)未完,正值辛亥革命发生, 学校宣布暂时停办。当时他已16岁,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次伟大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抱着热烈欢迎的态度。他曾约了几个同学到福州的一家照相馆拍 了一张穿西服、梳分头的照片留作纪念。不久,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路过福州, 韬奋闻讯赶到街上,挤进夹道欢迎的人群中,亲眼看见了头戴拿破仑帽的中 山先生骑在马上含笑而过。 1912年,韬奋离开福州到上海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的前身)附小读书。 这所学校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工程学校,包括附小、附中、上院 (即大学)。 所以韬奋一跨进附小时, “也就冒冒失失地准备做工程师”。但是,他对算 术、物理等学科没有兴趣,考得不好。幸亏其它课程出色,总平均分数还是 最高的。他对算术等课心里发怵, “每遇上算学课,简直好像上断头台!” 他终于放弃了当工程师的打算,把主要精力花在语文和历史两门功课上。幸 运的是他遇到了沈永癯和朱叔子两位国文教员。韬奋非常赞赏沈老师认真负 责的态度,说沈老师 “是我一生做事所最得力的模范”。他对朱老师的评价 则是: “他改你一个字,都有道理;你的文章里只要有一句有精彩的话,他 都不会抹煞掉。” 他不满足于课堂教的那几篇古文。在课外,他阅读大量的图书和报刊杂 志,内容庞杂,但有所选择。他最喜爱读的,是梁启超主编的 《新民丛报》。 从小学到中学,他连续不断地阅读 《新民丛报》,简直看得入了迷。他后来 回忆说: “当时我的思想很混沌……但觉梁氏充满着动人的情感,看得津津 有味,常在夜里看着舍不得释卷,息灯后还违背校章偷点洋蜡烛看。从此时 起即梦想将来要做一个记者,随后凡遇着比较精彩的刊物都很注意研究。” 上海的 《时报》就是他注意研究的 “精彩的刊物”,因为上面载有远生 (即黄远庸)写的《北京通讯》。远生是江西九江人,曾留学日本。辛亥革 命后在北京编辑 《少年中国》周报和《庸言》杂志,同时兼任上海《东方日 报》、 《时报》和《申报》的特约撰搞人,以撰写新闻通讯著称。韬奋感到 《北京通讯》有两大优点:“第一是他的采访新闻的能力实在好,他每遇一 件要事,都能直接由那个有关系的机关,尤其是由那个有关系的重要人物, 探得详细正确的内部的情形;第二是他写得实在好!所以好,因为流利,畅 达,爽快,诚恳,幽默。”阅读梁启超、黄远庸等人的文章,既开阔了他的 眼界,也提高了他的写作技巧,同时立下了当新闻记者的志向。 1919年暑假过后,韬奋一方面由于厌倦了微积分和高等物理学,另一方 面想实现自己当记者的理想,便从南洋公学转考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文科。 从此,他接受的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教育,受到胡适和杜威思想的影响。这是 一所贵族化的学校,同学大都是富家子弟,全校几乎只有他一个“穷小子”。 他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学好了外语和西方文学。这为他后来的新闻工作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韬奋整个学生时代都是清贫的。他在南洋公学附中读书时,因父亲失业, 家里又没有积蓄,连他的学费也无力供给了。为此,他还要照顾两个弟弟。 所以他只有刻苦学习,以争取获得 “优行生”的免费待遇。他日夜苦读,有 两次竟然咳血,以致 “学监”通知他的家庭来信劝告。这样,他每学期几乎 都以全校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达到了免交学费的目的。但有一个学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