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年时代
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很快在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即里西尔耶夫学术 研究会附属的敖德萨第一中学获得了教师的职位。·艘?嗖~暁*税*罔- `芜¨错^内?容?年青的科学家感觉到自己 充满了新生力量。他怀着愉快的心情开始在大学的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加紧研 究,准备题为《论比容》的硕士论文。
因为门捷列夫非常热情和紧张地工作,所以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一个 月)就完成了他的《论比容》著作。这篇著作也就是他准备用以考取硕士学 位的论文。
1856年5月,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这次又得到了辉煌的胜 利。他在所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门捷列夫提出了“论比容”的研究,作为他的硕士论文。国民教育部关 于这件事的官方消息报道说:“9月9日,星期日下午1时,在圣彼得堡大 学,前师范学院学生,现任敖德萨中学自然科学主任教师门捷列夫提出了自 己所写的“论比容”’及其原理的论文……作者的研究论文及其最后所提出 的原理得到了一致的赞同,因为比容使人有可能根据固体的体积来区别取代 现象和化合现象,并指出了根据比容进行化学化合物的自然分组的途径。~艘?艘!晓?说`惘, /追?醉`辛?章′結-”
这篇报道的不知名的作者有远见地强调指出了门捷列夫的研究对于今后 发现周期律有关工作的重要意义。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后来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他最初的研究工作对于发 现周期律的意义。他说道:“要知道,同晶现象也就是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成 同样结晶形状的能力,是同族化学元素的一种典型属性。比容,即密度的倒 数,也是一样,它正像我后来所观察到的一样,是当单质的原子量增加时, 单质周期性和重复性的最鲜明例证之一”。
彼得堡大学校委会一致同意授予门捷列夫物理和化学硕士学位。
1856年10月,门捷列夫又答辩通过了第二篇论文《论含硅化合物的结 构》,这是为获取讲师席位和在大学授课的资格所必须做的,在这篇论文里 他利用了小时候在母亲经营的玻璃工厂中获得的知识,使制造玻璃的许多方 法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l?a,x!s^w¢.*c¨o,m^
1857年1月,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的副教 授,开始讲授化学课程。
尽管教学和组织工作很繁忙 (门捷列夫被选为系秘书),但是这位科学 家仍然在大学的实验室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他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论文 在国内外的杂志上发表。
门捷列夫的实验室设在彼得堡大学的校舍里,是两间用石头铺地并摆设 有空橱柜的小房间。实验室里没有排气和通风设备,以致在试验时人不能长 时间停留在屋里。这位化学家不管是冷天,还是下雨天都必须经常到外面去 呼吸新鲜空气。至于实验室的设备则简陋的更不像样子。当时在全彼得堡都 没有试管卖,甚至就连橡皮管(当时叫接管)都必须自己亲手制造。实验室 的经费少得可怜。当时在化学家中间流行这样的一句俗话:“实验室越简陋, 实验研究越优良。”这样的实验条件要想进行巨大的科学研究是太难了。
1859年4月,门捷列夫被获准去德国海德尔堡进行两年的科学深造。
最初门捷列夫打算在本生(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工作,可是两 位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不同,本生当时正集中精力研究光谱分析,而门捷列夫 热衷研究的是另外的问题。他果断地选择了自己的科学创造方针,用自己所 领到的微薄的出国费来建立自己的小实验室。
海德尔堡有制造科学仪器的工厂,有出产化学试剂的工厂。门捷列夫根 据自己设计的图样定制或定购了所需要的仪器,把自住的两间房腾出一间作 实验室。
门捷列夫非常热情地进行工作。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埋头于他所一心向 往的研究。他在给学校的信中说到:“在国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旨在 使化学、物理学和力学相结合的专门科学。我确信化学的亲和力与内聚力是 一回事;并且我还确信,如果不知道分子内聚力的大小,就不可能完全解决 关于化学反应原因的问题,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很少有人研究的问题作为我 的专业。”
门捷列夫在研究毛细管现象方面完成了精密计划过的实验,并在这些实 验中正确地看到了分子之间是具有内聚力的。进行这些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