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北方出现民族大迁徙,北魏时期更有大融合的趋 势。!咸?鱼~墈+书^蛧~ ?耕!欣^嶵¨全*与此同时,各民族的语言互相接触,在《水经注》中也留下了一批少数 民族语言的译音文字。如卷三中一段注文:“河水又东,薄骨律镇城在河渚 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这座薄 骨律城位于黄河中的一个岛上,原来是夏国所建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以匈奴 人为主建立的政权,国王姓赫连),还有原来的桑果林。到了道元所处的北 魏时代,已经搞不清楚薄骨律的确切含义了,于是道元说“语出戎(借指匈 奴)方,不究城名。”大概薄骨律是匈奴语的地名。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快, 大量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慢慢消失了。《水经注》所记下的无疑对研 究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大参考价值。
《水经注》在文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前面引过孟门和三峡的描写,就 是道元描写实景的著名篇章。在写作方法上,该书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全 书结构上,采用了网络状结构。叙述河流都从源头开始,沿主干展开,有支 流注入的,再分述支流,也是从源头开始,如支流仍有小的支流仍然依次类 推,最后再回到主干上来。,叁~叶\屋+ ~唔+错*内,容′本书以空间变换为经,以河流附近地方历史变革 为纬进行结构,但往往又沿着河水流向变换着所描述的地方的历史,又由此 形成了时间、空间相结合的结构。这种方法打破了地理专著的范围,为更多 的读者所喜爱。地理学家从中研究山川河道变迁,而历史学家可发现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在当时所生活的环境,文学家从中品味到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 一般的读者从中吸取到各种知识,如果出门旅游之前,阅读本书的有关内容, 相信会加深对游览地区的印象。
本书注文之丰富,已远远超出地理范围。特别注重景物的描写和历史人 物、事件及风土人情的记录,使本书的文学性极强,许多文学家把它当成一 部游记散文书。当然《水经注》根本上仍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这并不妨碍 它在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能有这样一本包罗万象的游记散文 来读,真是一件幸事。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散文又怎能与它相比呢?
为了增加读者时兴趣,道元搜集了不少故事、传说,极具吸引力。¨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为了 解释“戏水”这个河流名称,道元就引用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朝的国主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竟燃起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能发出 的烽火,使得许多诸侯上当,看到诸侯们慌慌张张赶到后的狼狈,褒拟笑了, 幽王大喜,还赐给出这个主意的小人千金(即铜),这个故事又被称为“千 金一笑。”等到敌人真的打来了,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们以为又象上回一样, 都没有来。结果幽王被杀,附近的河被称为“戏水”。插入这样的小故事具 有劝戒的意义,同时增添了趣味性,大大提高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这 种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有人曾对郦道元引用过多的传说故事,乃至神话志怪 故事提出异议,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郦道元。如果从文学角度出发,这 些内容本身就给了后代的文学家和读者以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正是郦 道元著《水经注》的过人之处。
《水经注》一书中拥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它对历史学也有重要的价 值。造纸技术在汉代就已发明了,但直到唐代才出现雕版印刷,因此关于魏 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只有其当时人手抄才能流传下来,再加上国家政局动 荡,战争频繁,当时的许多著作都失传了,而《水经注》能在北魏到隋之间 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许多当时人的行动,当 时的事件在《水经注》中都有记载,因此,《水经注》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历 史书。在卷四,《水经注》记载了当时的一种名酒——桑落酒,经过与其它 文献的核对可知这种酒在当时的首都洛阳也是十分有名,《水经注》还记载 了桑落酒的具体制作过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酿酒技术及其发展有着重要参 考价值,而这些记载在正史 (所谓“正史”是历代统治者认可的官方史书) 中是找不到的。
《水经注》对于研究秦汉史和历史沿革地理也有很大帮助。秦汉时期离 开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为时尚不是太远,秦汉时期的书籍在当时还比较丰富, 道元书中多有采用,特别是关于地方区划的沿革情况,在所谓“正史”中多 有疏漏,《水经注》可以用来纠正和补充“正史”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