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对自然现象的两种不同的论点在形成、发展 中,早就相峙着、对立着、争论着。¨E,Z¢小*说!罔/ ?追~罪?新!蟑*踕,实际上,无论是水成论,还是火成论, 作为一种学说都有它独立的理论体系,都在地质思想发展中起过进步作用, 但也各有其片面、孤立的一面。他们都只抓住一点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事实, 过分强调和夸大,甚至当成地球发展与变化的全貌。譬如,水成论者断言: 地球上万物变化的基础是地球外力 (风、雨、冰、海、……)的活动结果, 在当时宗教盛行的背景下,这种论点受到宗教的利用并与《圣经》联系在一 起,其结论自然会导致外力的原动力就是上帝。水成论的立论认为,所有的 岩石 (花岗石和片麻岩)都是由原始的海水结晶而成,或者作为世界洪水时 的机械沉积物(成层岩)形成后,地壳就再没有发生变化了。
火成论者则相反,他们把地壳变化以及矿产的形成完全归于火山、地震 的作用,过分地强调了“地下火”的动力。他们认为地球的历史是一个无穷 无尽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面的起伏与破坏,新大陆和地表新形态 的形成,总是周期性地重复发生的。′2*c′y/x~s\w/.?o`r*g_并且提出地表的起伏所以会破坏,是由 于风化作用的关系。而新大陆和地表的新形态所以会形成,则是由于洋底在 地球内部的地下火作用之下上升的结果。他们把花岗岩的形成解释为由于地 球内部熔融体结晶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的不同类别,在地球历史上的认识具有一定进化论的思想。尽管郝屯及其火 成论也存在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但他们的理论在当时代表了地质学中的进 化论学派。他们论述了地球不断发展的原理,由地下构造力引起地壳运动的 原理,海陆有系统地更替的原理,由深处侵入的岩浆凝固而生成的脉岩充填 裂缝的原理,矿藏生成于岩浆岩和沉积岩接触带的原理,这些理论都为人类 生活与生产实践所证实。这些理论的确立,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进步,因 而火成论获得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并且在这次论战中取得了胜利。
郝屯去世后,他的挚友普雷菲尔于1802年撰写了《关于“郝屯地球论” 的说明》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郝屯的观点。¨幻~想′姬? ^首\发.由于普雷菲尔对郝屯理论了 解深刻,文章写得生动、流畅,引人入胜,有力地宣传了郝屯的理论,从而 使其闻名于世。
一个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历史因素,并为时代背景所制约。水成 论和火成论的论战,主要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展的,它必然受到当 时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局限。因此,两种理论各有其片面性,甚至把臆测和推 论当成唯一的真理,各执一端,相互指责、漫骂,一时闹得水火不相容。据 有的资料记载,有一次两派学者相约在英国爱丁堡附近的小山丘下集会,因 为对这里地层结构的成因,各有不同的看法,展开了一次现场学术大辨论。 从争论,发展到相互指责、对骂,最后竟然拳打脚踢,演出了近代科学史上 别开生面的一场闹剧。
但是,从地质科学的历史来看,18世纪未19世纪初的这次水成论与火 成论的大论战,在推动地质科学理论的完善、系统及迅速发展方面,还是具 有重大意义的。这次论战,显示了地质学中进化论思潮的生命力和地位,对 自然不变论以及被奉若神明的创世论、洪水论、上帝和神学各种概念给予了 有力的冲击。
莱伊尔对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很感兴趣,他详细阅读有关文章,积累 了有关理论、学说以及各自论点的资料,后来他在撰写《地质学原理》时充 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
三、突变与渐进之争
在开发地下矿藏和发展交通的过程中,人们掌握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材 料。借助于对化石的分析和比较,人们逐渐认识了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历史。 但是在地壳运动变化的方式上,却存在着突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一些人认为:突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渐变长期积累而突然爆发造成 的。持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学者布丰(1707一1788年)。他认 为:地球早期的地质作用比晚期更激烈,虽然古今地质作用不同,但其原因 是类似的。他指出,地质作用有两种。一般原因:如火、空气、水的作用是 连续而缓慢的;而特殊的原因:如地壳的抬升、淹没和下陷是突变的。布丰 的突变论是强调地球起源和地壳运动的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