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根据库尔恰科夫提出的任务,修建第一座反应堆大楼的设计 和准备工作也开始了。?墈¨书!屋?晓·税¨蛧^ ^已′发*布!蕞?薪_章!截-在研究所内很快便耸立起一幢灰砖大楼,在地下则出 现了一些神秘的通信路线。……
石墨被堆砌成一个很大的立方体,从外形上看,是个完整的反应堆,反 应堆深埋地下,在反应堆的建筑物下面修筑了一个宽、长、高各10米的混凝 土地槽,在槽里进行直接建造反应堆的工程。库尔恰科夫建议:为了历史, 将全过程一一拍照。但他始终没有功夫为自己照一张像。
60层的反应堆砌好后,库尔恰科夫下令:打开声、光系统和指示仪器, 检查控制系统和防护系统。
试验在进行……看着,听着核反应的交响乐,闪闪发光,嗡嗡直叫的仪 器再次证实:链式反应成功了。
“我们已将原子‘火焰’燃起,”库尔恰科夫郑重地宣布说,“我们现 在来试试把它熄灭吧。”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隆隆的信号声变得明显稀 疏。电子管也转为闪闪烁烁,不久就熄灭了。
周围一片寂静,库尔恰科夫同每个人又紧紧握手,祝贺胜利。?j_w¢x*s?.^o¢r*g^
“现在,原子能已听从苏联人民的意志了!”他说,地下室里爆发出一 阵低沉的“乌拉”声。
这是1946年12月25日夜晚。反应堆已起动了,实验人员深信,他们手 中已握有原子能了。进行了四昼夜废寝忘食而又繁重的工作,这才感到了疲 倦。
苏联政府在第一座反应堆运转后不到1年时间向全世界声明,原子弹的 秘密已不存在。这一声明意味着,苏联已揭示出原子武器的秘密。
八、闪电——原子弹
库尔恰科夫成了巨大的创作集体的首脑。他善于把各种专家的力量用于 攻克同生产和技术事务交织在一起的那些难关。善于在集体中工作和学习。 他具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可在一些远离他专业的问题上判明方向,甚至能在 惰性十足的人的心中点燃创造的火花。责任心、魅力、激情、活跃、极为注 意他人意见、对集体克服困难的渴望——这一切就是对他工作作风的概括。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 1949年夏天认为,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不会早于 1951~1952年冬天。¨比~奇?中!雯*徃¢ ,勉^肺\粤′黩?然而,1949年秋天,美国空军的飞机从空中取到了空气 试样,分析结果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核爆炸!
的确,在苏联的一个靶场上曾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
库尔恰科夫内穿一件白衬衣,外罩一件丝绸上衣,头上戴一顶呢帽,像 一位旅游者一样来到了靶场,库尔恰科夫询问了一切情况甚至一些细节。在 野外,一间简单的住房供他使用,他毫无怨言,说:“你们这儿太好了,往 窗外一看,真是景色迷人。”
他每天都有行动计划,从早忙到晚。
1949年8月29日早晨7时,库尔恰科夫为进行爆炸签发了书面命令。 此时,他的手并未颤抖,尽管他十分明白,一旦失败将会造成什么结果。但 他根本不愿去想失败。
一道光耀夺目的闪光照亮了那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大地。
“好像强大的闪电。”有人说。
“这正是原子闪电。它现在掌握在我们手中了,”库尔恰科夫欣慰地补 充。
大地燃烧起一个圆滚滚的火球。掩蔽所上空刮起了雷鸣般的狂风。指挥 所里的人们屏住呼吸,继续观察从爆炸地点升起的蘑菇云柱,它的顶被乌云 遮住了。人们兴高采烈,各种喧闹声,相互祝贺,相互握手,库尔恰科夫好 容易才从友好的拥抱中一一挣脱出来。他向靶场代表提出:“该亲眼去看看 这一切了。”
“还早,同志们,还早呢。太危险!……”代表答道。
但是科学家们实在忍耐不住了,不由自主地纷纷坐上汽车,出发上路了。 第一辆车里是库尔恰科夫,他把帽子歪到一边,大胡子随风飘动。从一个敞 开的小窗口向外观察那些破烂不堪的技术装备,被毁坏的建筑物,塌陷的掩 体。在震中区内,塔架和砖楼不存在。一切都遭到彻底毁灭。只可见到因灼 热而变成玻璃状的大地。
当以库尔恰科夫为首的科学家们返回检查站时,仪器发出了有污染的信 号。科学家们染上了X射线,检查站站长邀请他们去洗澡。
洗完澡后的科学家们身穿减活化作用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