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人类进入宇宙的伟大时刻和事件,苏联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建立 了一座纪念碑,碑顶安置着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复制品。*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
在科罗廖夫看来,人类进入宇宙并能在太空中漫步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 了。
1957年12月30日,在克里姆林宫的斯维尔德洛夫大厅,科罗廖夫和他 的同事们被授予列宁奖金。
科罗廖夫激动地说:“请允许我感谢祖国、党和政府所给予我们的崇高 奖励。”同时他还郑重地表示,争取制造出可以将自动装置和人送到邻近行 星的火箭。
在人类居住的星球上,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航天时代。在科 罗廖夫的一生中,1957年是灿烂辉煌的崭新时期。1957年也以它灿烂辉煌的 成就载入了人类文明史。
五、人在宇宙飞行
作为科学家,科罗廖夫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具有大胆的想象,旺盛的 乐观精神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作为航天技术总设计委员会的负责人,他 善于把科学家们组织起来,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从而共同完成一项重 大的科学技术任务。.天.禧·晓′税+旺- *无?错`内!容!
参加首批可控弹道火箭试验的科斯莫杰米扬斯基教授写道:“我要低下 白发苍苍的头,向20世纪的伟大人物科罗廖夫致敬,他的卓越创造为苏联人 民、苏联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增添了无尚荣光。”
国际宇宙委员会负责人彼得罗夫院士写道:“科罗廖夫院士是应用宇宙 航行学的奠基者。他是火箭航天系统、首批人造地球卫星、自动行星际站和 可控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他为发展航天技术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 的组织才能使他团结了众多的科研和设计试验组织并进行调整工作。这是航 天时代最初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保证。”
国外的科学家们对科罗廖夫的评价同样是很高的。著名瑞典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阿尔芬说:“科罗廖夫为使航天时代成为现实所 作出的功绩,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人。”
西方火箭技术与宇宙航行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格尔曼·奥伯特认 为科罗廖夫实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之奋斗许多年而梦寐以求的理想。¨7~8*x,s\w?.+c,o*m,他说:
“整个人类为了这一成就而感谢科罗廖夫。而得到了这种承认,就意味着至 少已成为科学文化的杰出活动家。”
1958年,科罗廖夫以极其卓越的航天技术的成就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 士。这一年,他参加了第三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准备和发射工作。
1959年对月球科学来说无可非议地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一年。
1月2日,向月球区域发射了第一个自动行星际站。这个自动站成为第 一颗太阳系的人造行星。
9月14日零点2分24秒,“月球—2”号自动站将刻有苏联国徽图案的 球形标记送上了月球表面的“证海”地域。
10月7日6时30分,航天火箭送出“月球—3”号自动站。这个自动站 首次在6至7万公里的距离拍摄了月球背面照片。照片清晰地记录下月球表 面498个形成物,其中有400个是从地球上看不到的。这些形成物的月面座 标得到确定。
1963年4月2日,发射了“月球—4”号自动行星际站。远距离航天通 讯中心指挥着自动站的飞行。发射“月球—4”号自动站使用了卫星中介轨道 发射系统。卫星发射系统的诞生是国际飞行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向月球冲击,在以后的几年里一直在进行。“月球—5”号、“月球—6” 号、“月球—7”号、“月球—8”号行星际站,陆续飞向月球。每一次飞行 获得的重要资料都极大地丰富了月球科学。
当“月球—9”号行星际站飞向月球时,就以它首次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 着陆而永远载入了史册。
在奠定了人造地球卫星、月球火箭、飞往金星和火星飞行器的技术基础 之后,科罗廖夫将下一步工作移交给其他科学家,而他自己则潜心设计可控 宇宙飞船和宇宙站,以便实现他在青年时就萌生的幻想——人在宇宙飞行。
由科罗廖夫担任总设计师的“东方”号运载火箭,集全部现代科学技术 于一身。它也是科罗廖夫设计才华达到顶峰的体现。
为了实现人在宇宙飞行的设想,科罗廖夫坚毅地向政府提出训练宇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