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默察近十年来物理学上的进步的时候,人们对于我们在电气和物质方面 的思想进展表示惊异……”这个简洁、出人意料的开头,使在场许多人的眼 睛里含满了泪水。!l^a/o′k.a.n·s/h*u+.`c+o!m_
失去伴侣的生活是艰难的。如今玛丽必须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承担全家 的生活费用;她还必须独立地继续研究她和丈夫共同研究的放射性科学,她 要指导学生,还要实现比埃尔生前的梦想:建立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集教授 和母亲于一身的居里夫人,出色扮演了双重角色。她用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孩 子,她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她与安德烈·德尔比纳合作,成功地分析出金 属镭,后来她又单独研究并发现用镭射线测定镭的分量的方法。1910年她出 版学术专著“放射性专论”,还发表“放射元素分类”和“放射性系数表”, 同时她还预备镭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单位。……随着事业如日中升,居里夫人 的声誉也日见隆盛,书桌上堆满了各地寄来的名誉博士学位证书和外国科学 院通讯院士证书。当时法国对健在伟大人物表示尊崇只有两种办法:授予荣 誉勋位和博士学院院士头衔。/山?芭·看^书\罔_ _埂′鑫~罪?全-1910年法国政府提议给居里夫人以骑士十字勋 章,但被她拒绝。后来有人提议她申请理科博士学院院士候选人,她考虑到 这是一种科学尊崇,便答应下来。但是她没有料到,围绕居里夫人能否成为 科学院院士引起一场激烈争论,有人竟公开叫喊:“妇女不能作科学院院士!” 1911年12月23日选举结果揭晓,玛丽·居里差一票落选。这位对荣誉淡漠 的女性没有因为这个挫折而苦恼,她依旧像往常一样平静地进行她的研究。 不久瑞典便以行动来纠正法国的态度。1911年12月,斯德哥尔摩的科学院 决定把本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居里夫人,表彰她在丈夫去世后取得的辉煌 成绩。
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决定,迄今为止,无论男女,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两 次享受这一特殊荣誉的资格。居里夫人的声名传遍了世界,有人钦佩、羡慕 她,也有人嫉妒、仇视她,恶毒的诽谤降临到她的头上。尽管不少亲人、朋 友、学生在帮助她,替她战斗,但她衰弱的身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1912 年12月她被送进医院,著名外科医生查理·瓦尔泰为她实行手术,为了疗养 身体并躲开别有用心的攻击,艾尔敦夫人把居里夫人及女儿接到英国海滨一 所宁静的别墅去居住,并派专人照顾她。*兰,兰·闻·血! ?追,蕞,薪?蟑,洁_
1913年居里夫人回华沙参加放射学实验室落成典礼。在此之前,波兰教 授代表团曾专程面见这位著名女科学家,请她回国去指导放射学实验室。这 虽然是离开法国,避开诽谤的极好机会,但居里夫人还是放弃了。因为她挂 记着法国即将创设的相当规模的实验室,这是她和已故丈夫的多年梦想。如 果在这关键时刻逃离法国,这个梦想就将破灭。不过她答应在远方指导华沙 的实验室,并且派两个最好的助手到波兰去管理这个实验室。这次她返回祖 国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在一所挤得满满的大礼堂里,她生平第一次用波兰 语进行科学讲演,接着波兰妇女为她举行特别宴会,在这里,她遇见了小学 时的老师西科尔斯卡女士,她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边, 轻轻吻了她老师的双颊,这位快乐的西科尔斯卡女士禁不住热泪盈眶。
1913年夏,恢复健康的居里夫人带全家同爱尔伯特·爱因斯坦及其儿子 一块儿游历昂加地纳。回来后先到英国,后到布鲁塞尔,在伯明翰居里夫人 又接受了一个名誉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法国对这位著名女子的攻击也烟消 云散了。早在比埃尔刚刚去世时,法国当局提议征求全国捐款创设一个实验 室,被居里夫人一口拒绝。1909年,巴斯特研究院的院长罗大夫建议为玛 丽·居里创办实验室,请她来此处工作,这使大学的首脑们感觉不妙,怎么 能让居里夫人离开?大学教授中怎么能缺少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经过一番协 商,大学和巴斯特研究院决定共同出资,创设镭学研究院。工程开始后,居 里夫人时常跑到建筑工地,向工程师讲述她最新、最“近代化”的意见。1914 年7月,这座神圣的建筑工程竣工,在进门的地方刻着醒目的几个大字:镭 学研究院一居里楼。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居里夫人的第一个念头便 是为她的第二祖国——法国服务。当她得知前线和后方医院几乎都没有X光 检查设备时,立即决定把研究工作转到这方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