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7月,紧张的考试开始了。-咸^鱼?墈-书. ·庚_辛·嶵*全·一连几天,玛丽和同学被关在考场, 她有时紧张得甚至看不清试卷上的文字。考完之后,便是焦虑的等待。那个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按照惯例,考试合格者的姓名要在学校大讲堂 里依据成绩的先后宣读,玛丽和同学及部分学生家属挤在大讲堂里等候宣布 成绩,结果她第一个便听到自己的名字: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她起初一 愣,随后在一片祝贺声中跑出讲堂。一年多的奋斗终于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玛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物理学硕士学位。她现在可以轻松自在地回波兰度 假,与久别的父亲团聚。
三个月的假期转眼便过去了,玛丽开始为自己返回巴黎的费用发愁。自 己的积蓄已经用光,父亲为了帮助她,放弃了最微小的享受。如何筹划这笔 钱财?就在玛丽感到有点绝望的时候,忽然传来好消息,曾经多方关照过玛 丽的迪金斯卡女士,认为玛丽是个前途远大、才智出众的女子,她费了九牛 二虎之力,为玛丽争得“亚历山大奖学金”。总共600卢布,这够玛丽维持 15个月的生活。得到这笔意外的救助之后,玛丽再度回到法国继续学习,她 开始不间断地研究数学。她在给哥哥约瑟的信中说:“我们的生活似乎都不 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 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卡,卡-暁!税,徃_ ,唔/错?内¢容`” 亚历山大奖学金无疑是雪中送炭,它使玛丽得以继续在索尔本学习,实现她 崇高的理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几年之后,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委托玛 丽做一项专门研究,她从这笔研究报酬中硬是挤出600卢布,送交亚历山大 奖学金委员会的秘书。这位秘书面对此举很是吃惊,因为从未有人归还过奖 学金,而玛丽一直把这笔奖学金看作借款,她不愿搁太久,她认为早归还便 可去救助其他贫寒的女学生。
在巴黎求学的4年里,玛丽以非同凡响的毅力过着一种贫寒却高尚的生 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长的冬季,住在顶层阁楼中的玛丽因 寒冷而无法入睡,她便从箱子里取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或盖在被子上,有 时她甚至把椅子拉过来压在被子上取暖。对科学知识无止境的追求,使她忘 记物质上的困窘,她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在科学的海洋里漫游, 不知疲倦,永不停歇。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她放弃一般年轻女子的快乐享受, 过着与世隔绝的枯燥生活,萦绕在她头脑中的只有学习和工作。她对自己的 要求始终很高,她不满足一个物理学硕士学位,她还要争取获得数学硕士学 位,她不断鞭策自己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 永远进取的顽强精神,才使她在科学领域里逐渐显露头角,并且最终成为一 颗耀眼的明星。
四、与居里结婚
玛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至于恋爱结婚都抛在脑后。+第¢一^墈-书_枉^ ~免+费·粤^黩,就在 她专心于学问之时,有一位杰出的青年闯入她的生活,这就是比埃尔·居里。
比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巴黎的医生之家。他的父亲额 任纳·居里虽然以行医为职业,但对科学研究极其热心,他曾经做过巴黎博 物馆实验室里的助手,并且撰写过有关结核症注射的书籍。比埃尔从小便迷 上科学,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思想,父亲以为他不适合接受系统、正规的学校 教育,便决定对儿子实行自由教育,先是自己辅导他,后又把他交给一个非 常好的教授马霁罗先生去指导。比埃尔18岁便获理科硕士,19岁已经是巴 黎大学理学院德山教授的助手,他和哥哥雅克一块搞科学试验,不久,兄弟 俩便发明一个有多种用途的新仪器——压力电石英静电计,它能把分量极微 的电气精确地度量出来。
1883年,雅克赴蒙培利埃大学任教授,比埃尔到巴黎市立理化学校任实 验室主任,负责该校学生实验教学工作。他继续自己的实验研究,很快便发 明一种非常精确的天平——居里天平,后来又从事磁性研究,发现一种基本 定律——居里定律。比埃尔·居里不仅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而且人品高 尚,对于荣誉从不去尽心追求,学校有一位教授即将辞职,旁人劝他申请这 个位置,结果被他坚持拒绝,后来理化学校校长提议给他学院棕榈勋章,也 被他婉言谢绝。1894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比埃尔·居里与玛丽·斯可罗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