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代没有医学显微镜,无法发现微生物,只能依靠肉眼观察疾病的 病源体。?z¨x?s^w\8_./c_o.m-医学上的昆虫是非常小的,很难发现。葛洪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有 心人”,因而他能够发现如下两种小昆虫:
一是,恙螨——这种传播疾病的医学昆虫只有针尖那么大小。葛洪在《肘 后备急方》中把它叫做沙虱,他说,用针可以把这种沙虱挑起,它的形状与 疥虫相似,只有把它放在指甲盖上对着日光观察,才能把它看清。葛洪提到 的疥虫是一种皮肤寄生虫,大小只有0.25×0.3毫米,葛洪把沙虱和疥虫相 比,说明葛洪对于疥虫比对于沙虱更加熟悉,知道它的形态。在国外,公认 疥虫的发现者是阿拉伯医生阿文佐亚(1113—1162年),葛洪的发现要比他 早800年,羔螨是近代才发现的,无法与葛洪相比。
二是,血吸虫病——这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门脉血管系统中的寄生虫 病。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记载的中溪毒、射工、蜮等病,下痢及发热、皮 疹的病症,与现代描术的血吸虫病急性期相似。′z¨h′a~o-x^s·.?n\e/t`葛洪在书中描述人在溪水中 或溪边受感染,起初是恶寒发热,皮肤上出现小疱,并可以引起疱痢,感觉 发热头痛,四肢痪懒,并有大便下痢的症状,这种病在江南、江东各县非常 流行。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对疟疾、狂犬病、痢疾、马鼻疽等传染病 和寄生虫病做了记载。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简炼地记载了当地各种各类不同的疾病和不同 的病证。特别是葛洪对不同类型的脚气病的描述。葛洪认为这种病首先是在 岭南、江东等地流行和发现的。这种病开始时感觉不大,病情发展也比较慢, 只感到双脚有些发麻,微微有些胀痛,随后就会出现两只小腿都会浮肿,或 者是双腿乏力,腹部胀满。也可以侵犯腹部,发病后很快死亡。现代医学所 说的维生素乙缺乏症造成的干性和湿性两种脚气病,基本上就是这种症状。 干性脚气病是一种心脏性的脚气病,心脏被侵犯后可以突然发病死亡。湿性 脚气病的主要表现就是腿肿发麻。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角弓反张”的症状,得了这种 病以后,全身的肌体就会强直痉挛,尤其是背肌会收缩,导致头颈极度向后, 像一张弓那样弯曲,所以被葛洪称为“角弓反张”,这种病证和现代医学中 描述的破伤风类疾病的病症相同。^精~武.晓?说*网· ·已!发_布¢蕞`新-章*洁`葛洪创造的“角弓反张”这个医学名词则 一直被医务界在临床中沿用至今。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吸取了我国古代“以毒攻毒”的治疗思想, 譬如,他在治疗被疯狗咬伤的病人时,就提出来,杀掉咬人的这只疯狗,用 这只狗的脑髓敷在被咬的伤口上进行治疗,“后不复发”。近代医学实验证 实,狂犬是由于狂犬病毒所致,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会从伤口进入身体内 部,并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导致狂犬病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 有大量的病毒存在,已被科学证实。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公元1822— 1895年)从脑组织分离和培养狂犬病毒,并发明了一种病毒疫苗,使人接种 疫苗后对恐怖的狂犬病产生免疫能力。这种方法,现在医学上称为被动免疫 治疗。从这里可以看出,葛洪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治疗思想的萌芽。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出了用大豆、牛奶、蜀椒和松节、松叶 来治疗脚气病。通过现代化学的分析证明,由于这些药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 维生素乙,所以用它们来治疗脚气病效果比较理想。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了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等多 种疟疾,根据种类的不同,开列了常山、鼠妇、豆豉、蒜、皂荚、鳖甲等多 种药物,这些药物有的有副作用,有的有毒性,但在治疗疟疾方面都有一定 的疗效,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对疟疾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对疟疾还采用了一种青蒿治疗法。青蒿治疗法 是用一把青蒿,用2升水渍泡,然后用绞的方法将汁取出服食。解放后,我 国科学工作者根据这个记载,专门研究了青蒿,发现青蒿中含有青蒿素,这 种药比起以前的奎宁、氯喹来,对于恶性疟疾,尤其是脑型的恶性疟疾,还 有对氯喹等具有抗药性的疟疾,疗效要理想得多,是一种新型的、优质的特 效药,现代药学界把它称为抗疟史上继氯喹之后的一个突破。特别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