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布鲁诺的宇宙理论的建立,不仅克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理论局 限,从而对日心说作出重大发展;而且开了近代天文学的宇宙论之端,从宇 宙学方面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初的无限宇宙模型。~珊_叶?屋_ +醉_欣!蟑/节·更`鑫?哙/
布鲁诺的宇宙论及其革命意义已经超越了他的时代,他的宇宙论在当时 甚至连接受哥白尼的日心学说的天文学家也难以接受,在宗教中更引起了震 惊。1600年初,罗马教廷将布鲁诺处以火刑。
由于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存在着实验基础不够完备和数理基础不够完善这 两个基本方面的局限,所以自哥白尼之后,天文学革命出现了两种新趋势: 其一,观测天文学迅速发展。丹麦天文学家帝谷便是这种新趋势的代表人物。 其二,数理天文学迅速发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便是这种新趋势的代表人 物。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发表以后,第一个在观测天文学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的,是丹麦天文学家、天文观测大师帝谷·布拉赫(1546—1601)。^0*0!晓-税¨徃, ¢无·错\内.容¢帝谷在 天文观测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近代早期天文学上的最重要的观测 工作,差不多都是由帝谷进行的。
帝谷的天文观测是比较精密的。为了进行精密的观测,他发明和改革了 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利用这些观测仪器,他的天文观测精确度达到了当时肉 眼观测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由于观测精确度极高,帝谷因此发现了月球运动 的“二均差”现象。帝谷所编制的恒星表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他在20余年时 间内积累起来的行星运动史料,后来成为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的直接实 验基础。
虽然帝谷的天文学兴趣主要在天文观测方面,但是他对于作为天文学基 础的宇宙体系同样感兴趣。在多年的观测实践与研究中,帝谷对日心体系和 地心体系都不尽满意。在神学与科学、地心体系与日心体系的矛盾夹击之下, 帝谷逐渐构思出了一个介于两大宇宙体系之间的折衷体系。1582年,帝谷明 确提出了他的这个新的宇宙体系。_6·吆¢墈/书\网, *追¨醉^鑫/璋,踕.帝谷说:“按照古人的说法和《圣经》的 启示,我认为只能把地球安置在世界中心。但我不赞成托勒密的那种主张。 我想,只有太阳、月亮以及包含全部恒星的第八重天才以地球为中心而运行, 五颗行星则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它们的轨道中心,它们像陪伴君王那样绕 太阳作周年运动。”这就是帝谷提出的行星绕着太阳转而太阳、月亮绕着地 球转的一个折衷的宇宙体系。这一太阳和地球的双重中心体系实质上不过是 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的翻版,吸收了哥白尼日心体系的某些理论而已。
帝谷在初步提出他的宇宙体系之后,就力图以天文观测来证实他的体 系,但最终也未能如愿。
帝谷体系如果出现在哥白尼之前,对于托勒密体系而言,它还具有一定 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已经问世之后,帝谷的折衷体系就 只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了。帝谷的天文观测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但他的理论 失足却是令人遗憾的。在近代天文学史上,他虽然是当之无愧的以观测见长 的杰出的实验天文学家,但在数理天文学方面,他却只是一个平庸的理论天 文学家。帝谷在宇宙体系的理论探索中看来是失足了,倒退了,但就一定的 意义说来,帝谷体系确实又是日心学说由哥白尼体系向开普勒体系发展过程 中的一个必然的转化环节,一个必经的阶段。
帝谷在布拉格致力于天文学研究时,获得了一位他十分赏识的助手,这 就是德国的年青天文学家开普勒 (1571—1630)。
和哥白尼一样,开普勒也受到当时在欧洲复兴的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的影 响,力图追求宇宙的数的和谐。
1596年,开普勒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论著《神秘的宇宙》。在这一 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以五个等边立体的外接圆球的套件来说明行星之间的 数学关系的几何模型。在这个几何模型中,开普勒认为,行星的距离与它所 在的天层的天球壳的半径相关,而这些天球壳又与五个等边立体套件内接和 外切。这个模型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示出行星轨道之间的数的关系,但却集 中表现了作为一个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开普勒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 追求。
1604年,开普勒发现了蛇天星座的超新星。这是当时发现的银河系的第 三颗超新星。由于开普勒历来具有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