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心在事业上,他身上有一股特殊的力量。\b_a!i`m¢a-s/y+.+c·o`m¢他明白,美国人已经 先后进行了九百多次核爆炸试验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总统 命令恢复发展生产中子弹。中子弹是他们在 70年代后期研制出来的新式武 器,它减小了冲击波和热辐射等其它效应,而加大了中子效应,这就能在减 弱对物质破坏力的情况下保持对生物的杀伤力,好像一群装甲车或坦克车被 中子弹袭击后,车子仍然完好无损,而车内所有的人均被消灭了,这就是中 子弹最特别的地方。原子弹只不过是核武器的第一代,一个核科学家,在核 武器研制方面,必须使祖国站在世界的最前沿,否则,就谈不上有强大的国 防威力,科学家就没有尽到责任。
邓稼先仍然醉心于新式武器的研究。1980年以后,他衰老得很快,头发 白了,工作疲劳也不易消除。有一次去爬山,半路上他突然感到举步艰难, 身上沁着虚汗,只好半途而废。有时,他的心跳每分钟会超过120次。有时 他甚至非常怕冷。*比′奇′中¨文-网, !更`辛^罪.快,
一次,他利用散会后的一点空,和妻子到颐和园去。他们漫步在后山的 小路上,还没有走到最高处,他便觉得有些累了。他们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 来,邓稼先一边吃着妻子剥的桔子,一边漫不经意地浏览着湖光山色。忽然, 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多恬淡,多悠闲,要能老过这样的生活 该多好啊!”妻子看着他,意识到他在精神生活上也感到了劳累。可是,这 种倦意,在他强大的事业心的推动下,一会儿便烟消云散了,他比谁都清楚 自己的身体情况,因此,他在工作上在争分夺秒。
1984年底,邓稼先指挥了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组织指挥的一次核试验。他在严寒中来到罗布泊。在 1986年以前国家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他亲自在现场指挥过15次。所有的 试验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有人称他是福将,但事实上,他的成功靠的是他 本人的水平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他对罗布泊,因为事业上的光辉 成就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x*s\c_m?s_w·.?c^o·m+60岁的邓稼先带着自己魁梧而又极为虚弱的身体 来到基地,他知道,国家在期待着这次重大试验。
虚弱的邓稼先是气喘吁吁地趴伏在两位同志肩上到达目的。这些天,只 有少数人知道他天天在便血。高潮副院长提醒他:“要注意,怕不单纯是痔 疮吧?”邓稼先却岔开了话题,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不治之症,但是,他要 争抢的是宝贵的时间。
核试验的那一天,他和于敏坐在指挥车里,守候在基地的前沿。他们在 等待着一声巨响,等待着忘记刮络腮胡子的胡仁宇副院长的到来。邓稼先是 个胖子,于敏的头发过早地脱落了。基地的人们常说:一个胖子和一秃子紧 忙活一阵,就要响了。
胡仁宇飞步跑来了,他们的直觉都感到是好消息,但也更加紧张了。
“那个尖尖有没有?”邓稼先和于敏同时高喊。
“有、有、尖得很高,很清晰。”胡仁宇把照相底片在手上高举,使劲 地摇晃着说。
他们接过底片一看,尖尖很高,他们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了。
在32次核试验中,他们第一次观察到预期的中子主体点火和燃烧都是正 常的新现象,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邓稼先就是这样带着第二代核武器伸手可及的喜悦,告别了罗布泊。
九、生命的最后路程
邓稼先在争分夺秒地工作,同时隐隐地闪现出将要离别自己熟悉的一 切。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是瞒不住研究神经解剖学的妻子的。20多岁的 儿子,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他们之间出现了代沟。常常想念的有离得很远 的女儿,有常年操劳,年近古稀的大姐。但是,他在工作中接触的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更使他眷恋不已。
在一次核试验的空隙时间,他来到了当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区, 他要看一看托着这颗原子弹爆炸的铁塔。他和坚持要陪着他的李医生一起, 在这荒漠的戈壁滩上漫步。当年的沙子和石块已经被爆炸燃烧成了琉璃砖的 模样,它使邓稼先的心绪回到1964年的时代。
邓稼先一边走,一边告诉李医生,当时是怎样编队的,走到一个极普通 又无任何标记的地方,邓稼先高兴地告诉李医生:“咱们的队伍当时就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