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恩对实际工作考虑得很周详,他指挥着30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日 夜不停地进行着设计、修改、试验、装配工作。+五¢4¢看¨书, *冕~废!跃_渎?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 核心问题,就是怎样使火箭具有更大的推力。针对这一点,布劳恩他们加长 了红石火箭的油箱,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剂。为了加大火箭的有 效载荷,增加升空重量,他们使用肼基作为液体火箭燃料代替酒精燃料。同 时还改进火箭的头锥,使它能够承受新的高速旋转发射装置。在改进火箭的 工作中,他们还发明了新的非常精密的飞行姿态控制系统。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试验、失败、再改进、再试验后,“探险者号” 终于通过了全部地面试验;接着将它运往美国东南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 角航天中心,它竖立在发射架上,调准了方位角的垂直位置,并定于1月29 日发射升空。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除了天气以外,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在10000米高 空,自西向东以每小时270公里的速度逆着火箭飞行方向有着一股高空急 流,为了增大马力,提高火箭的最大有效载荷,发射推迟了24小时。·白\马^书.院· ?毋?错^内^容.
24个小时过去了,高空急流增加到每小时330公里,发射只好再次被迫 推迟。
第二天清晨,10月31日,高空急流降到每小时240公里,并且有继续 减弱的趋势,于是发射指挥中心下达了发射命令。
X时(因档案资料未公布)差13分,电动机通电,火箭上面几级开始旋 转,每分钟达到550转,并且保持稳定。在倒计时过程中,它们继续在“铝 桶”中转动。
四……三……二……一……
零。火箭内部开始自动增压循环。
X时14分,指挥中心下达点火命令。点火!
X时15分45秒,火箭载着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号” 腾空升起。
起飞后70秒,仪器舱中的磁带录音向电动机的调节器发出一个脉冲。这 个电动机是为火箭上面各级的铝桶旋转提供动力的,当脉冲发出后,调节装 置使转速由550转提高到650转。.d+a.s!u-a?n·w/a/n!g+.\n`e_t¨起飞后115秒,调节器再次改变转速,这 次使铝桶达到每分钟750转的转速,这是布劳恩运用到火箭发射中的一个新 的尝试,由于分阶段增加旋转速率,避免了火箭上面各级的旋转频率和助推 器的弯曲频率之间的共振现象。因此丘比特—C火箭升空后没有发生因共振 产生的抖动和摇摆。
起飞后大约149秒,每一条推进剂泄放管道上的压力表开始通电工作。 一但压力表上显示没有压力,就说明燃料箱空了,必须起动继电器,关闭两 个主要推进剂输送活门。这种现象原计划在燃烧进行到大约155秒时发生, 结果出现在157秒的时候,这时,火箭已与水平线成40度倾角。5秒钟后, 一个计时器向爆炸螺栓输送电流,于是助推器便和仪器舱、旋转发射器桶、 火箭上面各级以及卫星分离。
接着,带有旋转火箭束的仪器舱向顶点作惯性飞行247秒。在惯性飞行 中,空中姿态控制系统利用压缩空气喷射流,使火箭与地球表面保持水平(成 切线方向)。当火箭到达地球上空362公里时,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信号,第 二级火箭点火,11台发动机共同燃烧6.5秒后,第三级火箭开始点火,3台 发动机再次燃烧6.5秒,最后,点燃第4台发动机。
“探险者号”离开发射架7分半钟后,达到时速29000公里,也就是每 秒8.04公里,刚好符合第一宇宙速度。所谓宇宙速度,也就是物体能够克服 地心引力的作用离开地球进入宇宙空间的速度。它分为三级:当物体的速度 达到每秒7.9公里的时候,将与地心引力平衡,环绕地球运动,不再回到地 面,这是第一宇宙速度,也称“环绕速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的就是 这一速度;物体具有每秒11.2公里的速度时,就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脱离地 球,在太阳系中运行,这是第二宇宙速度,也称脱离速度;当物体的速度更 快,达到每秒16.7公里时,就可以脱离太阳系,进入其他星系,这是第三宇 宙速度。
受上级的指派,布劳恩没有像以往那样坐镇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进行 监督管理,而是在五角大楼担任上级领导和政府要员的顾问工作。在五角大 楼,布劳恩焦急地等待着他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