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欧文·薛定谔因为痛恨法西斯主义,不愿在纳粹统治下工作, 毅然辞去了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的职位,也来到了英国牛津,并在牛津度过 了三年时光。/五+4.墈.书′ `已~发′布\嶵-鑫`彰/洁_更紧密的友谊将玻恩与薛定谔联系在一起,这两位物理学家相 互访问或信件来往。他们两人一直为量子力学的解释争吵不休,薛定谔反对 量子规律的统计观,而玻恩则勇气十足地断言哥本哈根学派及海森堡对量子 规律的诠释是众所公认的。薛定谔在给玻恩的信中以其特有的风格抨击玻恩 的这种“厚睑皮”。薛定谔写道:“他本应知道,例如普朗克、爱因斯坦、 劳厄、德·罗布意是不满意这种诠释的。”玻恩反驳说:“要知道,大多数 原子物理学家是同意哥本哈根学派的。”对此,薛定谔感慨地回答:“这是 从什么时候起用多数票来决定科学原理的正确性呢! (当然,你可以强词夺 理:至少从牛顿时代起)。”在其逝世前几周给玻恩的最后一封信中,薛定 谔仍然以其常有的激昂态度同玻恩就量子力学问题进行争论,他写道:“麦 克斯,你知道,我是很喜欢你的,在这一点上是不能有什么改变的。但请允 许我好好地训你一顿。因此,你听着……”玻恩就此指出:“在我们通信来 往的许多年里,经常是这样:粗鲁和亲切混杂在一起,最激烈地交换意见; 但始终没有委屈之感。/幻!想,姬′ *芜!错\内¨容′”对量子力学的激烈争论,丝毫没有减弱他们之间的 伟大友谊。在1961年追悼薛定谔的悼文中,玻恩写道:“当希特勒取得政权 时,薛定谔—— ‘亚利安人血统’的人、麦克斯·普朗克的继任者——完全 不应当辞职和离开德国。但是,他辞职了,也离开了德国。我们钦佩他,因 为对一个中年人来说,侨居国外决不是轻松的事儿。可是,他甚至不愿意听 留在德国的话。他走了,因为人们不让他安静,并要求他从事政治。就是到 了后来,当他本人的科学眼看要悲剧地卷入重大政治之中时,他依然一点也 不愿意从事政治。”
七、在爱丁堡的研究工作
1936年,麦克斯·玻恩一家前往苏格兰,他们在爱丁堡大学“自然哲学” 研究室工作了17年。在这里,玻恩很快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活动和教学活动。 如同在戈丁根那样,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外国人,苏格兰人却很少。1939年玻 恩获得了英国国籍。
在爱丁堡大学“自然哲学”研究室,同玻恩一起做研究工作的有赖因霍 尔德·菲尔特,他原是布拉格的德国大学教授,在二次大战前夕作为一个难 民来到爱丁堡。,q?i~s`h-e+n′p,a¢c!k^.-c¨o.m?他协助玻恩指导学生研究晶体热力学和其他课题,玻恩曾说, 菲尔特对他的帮助很大。另一位是德国的原子研究者克劳斯·傅克斯,他是 玻恩在爱丁堡“最卓越的弟子”。他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作为反法西斯主义 者,离开了希特勒统治的德国。最初他在布里斯托尔学习,尔后在爱丁堡大 学受到玻恩的关怀和支持,获得了两个学位,并在1938—1940年间同玻恩一 起发表了几篇很有意义的论文。傅克斯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又是一个很有信 仰的人,在战争爆发后,他作为敌国侨民被短期拘留以后,加入了不列颠核 裂变研究小组。玻恩很理解他的政治抱负和对信念的忠实态度,尽管玻恩不 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他给了共产主义者傅克斯巨大的帮助。玻恩的第三位 合作者是赫伯特·西德尼·格林,他同玻恩一起研究了凝聚气体和液体的严 密的分子运动论。他们那时对晶体的研究,主要涉及根据X射线漫散射和拉 曼效应来测定点阵的振动光谱。他们还从不同的方向研究一种新思想,即倒 易原理,试图说明基本粒子的存在和性质,但由于实验资料太少而一无所得。 和玻恩合作研究的人中还有一位中国人——黄昆。黄昆与玻恩一起研究点阵 动力学,并于1954年出版了两人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黄昆于1951 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在这部《晶格动力学理论》中系统地运用了 量子力学。
在爱丁堡大学“自然哲学”研究室里,实验物理学是由尼克拉主持的, 他以发现元素独特地吸收X射线而闻名。数学系主任是埃德蒙·惠特克,常 常帮助玻恩工作。行政工作和大量教学工作是由玻恩的讲师R·施拉普和A·尼 斯比特完成的。在最后几年里,E·沃尔夫也来到爱丁堡工作,他和玻恩合作 写了第二部光学方面的巨著。另外,哲学家肯普——史密斯成了玻恩在爱丁 堡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