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ot;黑根、J·胡贝尔,《Y-罗腾堡》,第255-257页
[25]B·冯·埃格洛夫施泰因、W·黑根、J·胡贝尔,《Y-罗腾堡》,第259-260页
[26]R·蒂曼,《第83步兵师师史》,第317页
[27]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90-97页
[28]H·舍恩,《波罗的海,1945》,第381页
[29]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100页
[30]P·波拉拉,《永远的伤痛》,第369页
[31]P·波拉拉,《永远的伤痛》,第21-22页
[32]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101-103页
[33]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98页
[34]P·巴托夫,《从伏尔加河到奥得河》,第371页
[35]H·J·潘特纽斯,《东线的最后战役》,第252页
[36]H·J·潘特纽斯,《东线的最后战役》,第240页
[37]J·胡贝尔,《如此真实》,第283-284页
[38]J·胡贝尔,《如此真实》,第292-293页
[39]D·申克,《希特勒的人在但泽》,第262页
[40]P·波拉拉,《永远的伤痛》,第181页
[41]J·托瓦尔德,《开始于维斯瓦河》,引自D·申克的《希特勒的人在但泽》,第262页
[42]P·波拉拉,《永远的伤痛》,第339页
[43]P·波拉拉,《永远的伤痛》,第340-341页
[44]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105-108页
[45]P·巴托夫,《从伏尔加河到奥得河》,第375页
[46]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111-112页
第十四章 最后的命令
值此严峻时刻,德国国防军的将士们回想起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e*z.k,a!n?s`h/u-._n¨e·t\面对遍体鳞伤、血流不止的祖国,那些战友奉献出无条件的忠诚、服从和纪律。
——卡尔·邓尼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