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有的手里拿着病历,同时另一只手里提着胡萝卜、青菜、山药、玉米面等……很自觉地排好队伍准备看病。
“石大夫,帮我也看看片子……这是给您捎的干竹菌……”
“石大夫,给我看看刀口,好像长得不太好……这是您喜欢吃的酸菜。”
“石大夫……”
……
揭牌仪式转眼就成了义诊现场。大家知道石硞不收费用,便用自家产的东西略表心意。
林书记、刘杰斌、许院长等人被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求,和朴素的表达感谢的方式深深打动了,自觉加入了这场规模有些庞大的义诊。
人群中的郑暖夏、郑暖冬、邓梅和箐箐主动开始维持秩序,扮演起“导医”的角色。
“妈妈,石叔叔太帅了!”箐箐忙碌边悄悄和郑暖夏说。
“是吧,你老妈的眼光怎么会差,想当初……”郑暖夏发现一个老太太颤微微的想摔倒,赶紧过去扶住了她。
这场揭牌仪式,从早上八点多开始,进行到中午十二点半才结束。
最后一个病人离去后,大家发现自己被带着新鲜泥土的红薯、刚摘下来的栗子、红彤彤的辣椒、绿油油的青菜、两坛自家腌的酸菜、一篮子土鸡蛋、两箱柿子……等等东西包围了。
人们送的东西一点也不高大尚,有的甚至是首接从地里拔出来就送了过来,揭牌现场变成了早晨的农贸市场。石硞、林书记、刘杰斌、郑暖夏等人望着这些奇特“的诊金”不由笑了起来,笑着笑着,眼睛却又湿润了。
最高境界的喜爱,便是通过最淳朴的方式表白。
……
从秋天开始的故事,总是很美。
又是一个槭树集体酗酒的季节。花草、竹林和房屋和谐共处。不刻意,不张扬,随性而立,错落自然。
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走在竹坞古镇的石板路上,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两只羊角辫子晃呀晃。
“肉丸滚肉丸,香喷喷的肉丸,来吃哦……”程香香站在店门口,扯着悠长的怀清音吆喝。
“暖夏……”小女孩进入了她的视线,程香香手里的勺子“当啷”一下掉到了地上,失魂落魄地追过去,拉住了小女孩。
小女孩扭过头来——弯弯的眉眼,和当年的郑暖夏简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程香香的眼泪“唰”的一下子就出来了,以为自己走进了梦里:“乖妞你是从哪里来的啊?”
“香香姨,那是箐箐……”郑暖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程香香转过身,只见郑暖夏、石硞、郑暖冬、刘杰斌、邓梅几个人朝这里走来。
“香香姨,还有肉丸吗?”郑暖夏问
“有,有,有哩,咋会没有,我们暖夏想吃多少有多少。”程香香忙不迭地往店里跑,跑半截又停住了,再次看向了箐箐。
“香香姨姥姥,我叫箐箐,是郑暖夏的闺女、郑暖冬的外甥女,邓梅是我姥姥,所以我也要吃!”箐箐软糯着声音说。
“好,好,姨姥姥这就给我们箐箐和暖夏舀丸子去!”
“偏心眼,三十多年前就偏心,过了三十多年还偏心。那时候只让郑暖夏吃,现在只让郑暖夏和她闺女吃,我们也饿了。”郑暖冬嘟嘟囔囔提意见。
“都有,都有,想吃多少有多少。还有那个……你要不要也一起吃点?”程香香殷殷地望着邓梅。
“虚心巴脑,光耍嘴皮子,有心想请我们吃的话,赶紧舀去啊。”邓梅说。
“好嘞。”程香香笑眯眯地进了店。
石硞和郑暖夏相视一笑,明白孟庄终于接了梁鸿案。
“妈妈,小时候你对石叔叔做了什么啊?”箐箐突然想起来郑暖夏还有半截话没说完。
“那个时候啊,我为了给你暖冬阿姨捞发卡,跳进池塘里弄湿了裤子,就让他脱……”
石硞的大手死死地封住了她的嘴,恶声恶气地吼:“郑暖夏你闭嘴,要是敢说出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大家看着这一幕,不由嘴角向上弯成了菱角,就连风也开始谱写着乐章,引导路两旁的槭树起舞,发出一阵阵“呵呵呵”的笑声。
记忆开始回游,定格在郑暖夏和石硞的第一次相见——
“六岁的小孩,敢不敢上学啊?”她甜蜜蜜地说。
“又叫我小孩!”他气急败坏地跺起脚。
“嗯,就叫了,小孩,小孩,小孩,你想怎么样?”她笑的眼睛都成了弯月。
“我,我想和你做朋友。”他恶声恶气,很没出息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