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形势却截然不同了。-2/s¢z/w`./c+o-m′
多尔衮望着桌上的地图,重重地叹了口气,心中暗忖:
这次想要再如法炮制,以偷袭为主打开入关的通道,已然是不可能之事。
明国既然有魄力炸断两条通往关内的古道,就足以说明他们已然对古北口与喜峰口这两处关键关隘有了周密的布置。
看来,此番入关,得另谋他法,正面强攻,风险太大,八旗将士的性命可不能轻易断送;
继续寻找薄弱环节,又谈何容易,明国的防线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无懈可击。
多尔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场即将打响的大战,胜负的天平究竟会向哪一方倾斜,此刻还真的难以预料。
后金在历经二十余载的砥砺奋进后,诸多建制已日臻成熟,宛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
多尔衮身为摄政王,肩负着后金的征伐大业,他多次与明军降将促膝长谈,从那些人口中,探听到了不少明国内部的虚实。
在多尔衮看来,如今的后金相较于明国,已然实现了诸多超越。
明国朝堂之上,文人位高权重,备受尊崇,而武人却受尽轻贱,仿若朝堂上的二等公民。
这般畸形的格局,直接导致了军事力量的萎靡不振。
更令人感觉有意思的是,文人之间也并非一团和气,党同伐异之风盛行,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他们整日里勾心斗角,争的并非是如何治国安邦,让国家走向强盛之路,而是绞尽脑汁地琢磨着怎样从国家的血肉身躯上撕扯下更多的利益,以供自己的小团体享用。&{看@?书?|屋?? ˉ!无错?})内¢?\容¢?
多尔衮每每想到此处,都不禁摇头叹息,暗自思忖:
这样的国家,能够存续至今,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
基于此,多尔衮心中笃定,大清一旦入关,必然能将明国彻底击垮,使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遥想往昔,后金经历三度入关劫掠,铁骑纵横驰骋,在明国京畿之地肆意跑马,如入无人之境,那一幕幕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而第四回南狩之际,年轻气盛的他曾向黄台吉建言,主张直接挥师打进明国腹地,一举覆灭并占领明国北直隶,如此一来,便能极大地削弱明国根基。
怎奈当时被黄台吉厉声呵斥,斥责他不懂政治,只知一味蛮干。
如今时过境迁,大权已然在握,多尔衮踌躇满志地想道:
这回我可再不用受他人掣肘,干脆就依着当年的想法,将明国北直隶占领下来,与明国形成南北对峙之势。
到那时,大清稳坐北方,凭借着自身的朝气与优势,逐步蚕食明国,天下迟早会落入大清囊中。
他一边这么想着,一边在帅帐内来回踱步,眼神中闪烁着野心与豪情,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江山一扫明国疆域的未来图景。
明朝崇祯年间,其对关外局势的掌控堪称一塌糊涂,用“滞后”一词都不足以形容,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一无所知。
回溯往昔,天启七年九月,朱由校龙御归天,朝堂局势风云变幻,仅仅一个月后,朱由检仓促继位。
新君初立,百废待兴,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权力交接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对关外局势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断掉了给库伦林丹汗的岁银供给。_小_说·C!M¢S? ¢首?发?
要知道,林丹汗在塞外多年,靠着明朝这一经济支柱,方能维持其在草原上的威望与统治,岁银一断,麾下贵族们立刻心生异志,纷纷倒戈。
短短一年时间,到了崇祯元年年底,曾经作为明朝塞外盟友的库伦,已然沦陷,成为后金的旗军属地,这无异于在明朝的北疆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紧接着,崇祯二年,后金军队瞅准时机,以库伦为发兵起点,宛如一条悄无声息的毒蛇,沿着精心规划的路线长驱直入。
他们先是取道小境门沙子甸,此地地势险要,却因明朝疏于防备,被后金轻易突破。
随后,大军沿着潮河顺流而下,进入滦河,继而踏上卢龙道,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滦河谷。
紧接着,喜峰口告破,这座素有“蓟北雄关”之称的要塞,在后金铁骑的冲击下,没能守住国门。
而后,后金铁骑马不停蹄,走马兰峪,遵化城随之沦陷,城中百姓惨遭屠戮,财物被劫掠一空。
紧接着,从三河直入通州,妄图进一步威逼京城。
明军京营虽拼死抵抗,在德胜门与后金军队展开一场大战,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极其艰难地阻挡住后金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