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锐士。”
文中所述三支军队,皆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精英部队,而他训练的三千战士,其能力更超越了古代某国的精锐勇士,继续使用“铁鹰剑士”之名已显得不合时宜。
穿越时空,不正是为了留下传奇,改写历史轨迹,让遗憾成为过往,何必沿用他人之名,为他人作嫁衣裳?
想到此处,智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绞尽脑汁欲寻一个既低调又不失霸气且含义深远的名字。
在场侍卫皆心中震撼,要知道,这可是国君的亲卫队,国君竟让智者来命名,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国君并未催促,给予智者充分的时间思考,毕竟,精英部队的名字注定要流传千古,不可轻率决定。
恰好,他注意到一位失去佩剑、满脸苦涩的侍卫,不禁哑然失笑,随手将长剑抛给对方,“拿着吧。”
侍卫连忙接住长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喜悦,脸上绽放出憨厚的笑容,这或许就是祸兮福之所倚。
感受到周围同伴们羡慕的目光,这位侍卫连忙跪地高呼,“谢国君赐剑!”
国君挥手示意侍卫们退下,对于侍卫的感激并未在意,却不知此举无意间为他带来了莫大助力。
见识到长剑的锋利,国君急切地想要了解,这样的武器能否装备全军,以及造价如何等问题。
不知过了多久,智者猛然惊醒,“我想到了,就叫‘暗夜铁骑军’吧!”
国君后世有“龙祖”之称,乃首位以黑衣为龙袍的开国之君,而这三千战士身着国君亲自设计的黑衣重甲,作为国君的亲卫队,此名颇为贴切。
“暗夜铁骑军?”国君重复了一遍,随即点头,“此名甚好,日后便以此命名。”
命名之事既定,国君立刻询问起长剑的造价及制造难度,以及是否有可能全军装备。
智者摇头,“铸剑本身不难,难在铁矿石的开采与提炼,效率低下且人力耗费巨大,目前不宜大规模推广。”
“那暂停大河的治理工程如何?”国君仍心有不甘。
在他看来,某国水利专家所修的大河工程远不及此事重要,若能全军装备此等神兵利器,大秦统一六国指日可待,届时再治水也不迟。
“不可,大河工程必须尽快完成!”没想到智者的反应异常强烈,让国君吃了一惊。
智者语气沉重地说:“国君,治理大河虽是一计阴谋,意在消耗我国国力,但实际上却对秦国至关重要。”
“阴谋?”国君心头一紧,面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往昔岁月,奸人与他言及宫廷秘辛,经他一年暗查,确有其事,更令人震惊的是,慈母竟与那奸人生下二子!
而今,那狡诈之人又称此为诡计,他对此深信不疑,本就觉此事透着古怪。
“疲秦之计!”那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低语道:“韩王之谋算颇为精妙,只可惜那郑国过于耿直,匠人之心过于纯粹。”
“一旦此渠竣工,我大秦粮仓必将充盈,此乃国之大利,民之福祉,相较于兵器制造,大王自当明辨轻重。”
秦王沉声问道:“你确信此渠能令我大秦粮产倍增?”
那人颔首,神色轻松:“自然,且更换军备亦非难事,与筑渠并行不悖,不过是人力调配罢了,他处征召民夫即可。”
“征召民夫?”秦王眼眸微闪,急迫追问:“你是欲对周边诸国下手,以其子民为劳役?”
那人摇头,身为异世来客,他视诸国为同袍,非到万不得已,不愿加害。
然而,天下一统乃大势所趋,其间若有冥顽不灵者,他亦不会手下留情。
“你倒是快讲,究竟何意?”秦王心急如焚,那人言语断续,令他颇感不耐。
那人摩挲着下巴,思索片刻道:“诸如匈奴、东胡、犬戎、月氏等异族,若不加管制,日后必成大患,正可作为挖矿冶炼或筑渠等重役之选。”
“东胡势大,月氏凶猛,威胁确实存在,”秦王话锋一转,疑惑道:“但那匈奴,夹在两大强族之间,随时可能覆灭,何足挂齿?”
言谈之间,尽显对匈奴之轻视。
彼时,匈奴势力尚弱,远不及其他草原部落,秦王轻视亦在情理之中。
见状,那人面色转严,正色道:“大王,万不可小觑草原部族,尤其是匈奴,日后必将成为中原之大敌。”
自华夏文明肇始,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周,直至始皇帝一统,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的纠葛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