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亲、兄弟睦、夫妻顺,此皆礼也!魏王仁义,同情赵人,此女赞同而附和,何失之礼?”
太子丹怒:“附和?简直是嘲笑魏王!”
高景摆手:“太子丹非她,怎知其心?欲再辩‘濠梁之辩’,还是与我辩礼?”
太子丹答:“辩礼又何妨?”
鞠武欲阻,已不及,只能苦笑。
高景反问:“太子可知,礼为何物?”
太子丹答:“周礼!”
“非也!”高景摇头,“礼有三义:朝见以珪、宴饮以璋、述职巡功、设机不倚、爵满不饮、宴有珍宝、飧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礼,此礼之极致。”
此乃仪式4.8、礼典、礼节及相关之事,须与时俱进,不可固执不变。
其二,君命当遵,臣责无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姑媳和睦,此皆礼之善行,人性之本,历久弥坚。
其三,君子小人,服饰有别,贵贱有序,礼之所在,国之本,政之基,民之安。此治国之道,太子丹以为何如?
,!
太子丹默然。
高景问之:“太子丹以为,此三层礼,焰灵姬何处失礼?”
燕太子丹无语。
鞠武叹曰:“礼者,明等级,知上下。”
高景笑答:“焰灵姬,颍川、三川缉捕司捕头也,官身也。礼有云,各司其职,官不 ** 。故焰灵姬并未失礼。”
鞠武蹙眉。
彼时,“礼教”之说尚未兴,女子为官虽稀,亦非无例。
项燕忽道:“太子丹,勿忘此行初衷!”
太子丹恍然,怒视高景,转而对魏王曰:“大王,秦野心勃勃,赵若亡,魏、燕、齐、楚皆危矣。当合纵抗秦,救赵于水火!”
项燕附和:“太子丹所言极是。”
魏王增望向两人,又瞥见高景与焰灵姬笑语盈盈,无奈问之:“高景先生以为如何?”
高景笑答:“昔韩原之战,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安之曰:‘请勿忧,吾请君为客。’晋大夫稽首曰:‘君践后土而戴皇天,群臣皆闻之。’太子丹与项燕将军谈笑间,岂知下风之人何在?秦穆公之言,晋大夫闻之,群臣亦闻之,望其不失信也。”
随后,“甘拜下风”一词成为了表达谦卑的常用语。
魏王不解地问:“高景先生此言何意?”
高景故作惊异:“大王难道不知,燕王喜、燕相张唐、楚王焊、楚令尹李园,皆有意与秦国交好?”
魏王闻言愕然。
原来如此,燕太子丹、楚将军项燕虽口称合纵,但他们国家的君主与重臣并无此意!
这是在戏弄魏国吗?
魏王面色骤沉,紧盯着二人:“高景先生所言,可属实?”
太子丹急忙道:“只要魏王答应合纵,我定能说服父王。”
魏王沉默。
高景缓缓言道:“大王还是应允为好,难道不知‘盗憎主人,民恶其上’,直言敢谏者,难免遭遇困境。”
魏王面色更沉。
春秋战国时,晋伯公因正直遭小人嫉妒。
其妻劝道,盗贼憎恨主人防范,难以行窃,小人亦忌恨正直君子,阻其作恶。
晋伯公不听,坚守正直,终因得罪众多小人而被陷害致死。
高景之意,若魏王不答应合纵,必将招致太子丹的怨恨。
魏王面色自然不悦。
“高景!”
太子丹怒斥:“秦人残暴,你定要助纣为虐吗?”
高景反问:“秦赵同源,太子何必多管闲事?”
太子丹愤慨道:“此乃秦赵两国之事,怎会是家事?”
高景笑道:“秦赵同宗共祖,非家事何也?”
太子丹甩袖道:“无凭无据之事,不可信。”
高景摇头笑道:“但太子亦无法反驳,既如此,何必插手?”
太子丹一时语塞。
鞠武在一旁面露无奈,显然太子丹又被高景带偏了话题。
起初太子丹提议合纵,被高景引至“辩礼”。
好不容易拉回话题,又被扯至秦赵祖先之事。
无奈之下,鞠武站出:“高景先生,无论如何,秦国攻赵,非仁义之战。燕、楚、魏、齐秉持仁义,故欲阻秦攻赵。”
高景深望鞠武一眼,道:“昔日齐攻燕,孟子劝齐王,若燕民欢迎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