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悟性极高,但听完荀子的一课后仍未觉醒。
这令张晨有些意外,不过随后他便释然了。
毕竟,儒家学问与修炼之道截然不同。
修炼典籍再深奥,看完即尽;而儒家经典传的是道理,延续的是思想,并非一两节课就能让人顿悟大道。
若是寥寥数语即可明道,何需万卷书?
张晨并不为此困扰,他想起自己觉醒悟性时学会“道友请留步”的神通,也是在阅尽观山阁藏书后才达成的。
他认为,不是悟性无法激发,而是自己所学儒家知识尚不够多,未达触发条件。
因此,他明白要真正唤醒悟性,还需继续研读与聆听。
张晨话毕,诡谷仔点头沉思,未再多言。
他听出了张晨话语背后的深意,但碍于荀子在场,两人的交流难免隐晦。
,!
荀子听后目光充满赞赏。
尽管他对张晨向诡谷仔传递的信息一无所知,但他对话语本身十分认同,也感到欣慰。
在他看来,张晨展现出的品质实属罕见。
天赋卓绝且勤勉好学,这般少年若非文圣,实在不合常理。
正因为如此,荀子愈加喜欢张晨。
他转向诡谷仔道:“张晨平日除跟我上课外,空闲时也可随我习学。”荀子之所以征询诡谷仔意见,是因为他觉得张晨虽然天资聪颖,但年纪尚小,希望能多教他一些东西,这样的决定自然要先征得家长同意。
荀子已经决意,只要诡谷仔答应,他会毫无保留地传授张晨知识。
在此过程中,他将搁置其他事务,全力教导张晨。
不论张晨想要学习什么,他都会倾力相授。
荀子也清楚,张晨终究不属于儒家门下。
他可能在小圣贤庄停留不过四五个月,之后便随诡谷仔离去,去墨家取剑,最终返回诡谷,再见面恐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因此,荀子认为必须珍惜当下,与张晨结下深厚的情谊。
他知道,张晨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如果此刻错过机会,日后未必还有这样的缘分。
一旦张晨成长起来,自己或许已不具备教导他的能力。
荀子提出建议后,诡谷仔没有立即作答,而是转向张晨,思索片刻后道:“此事还须听听张晨的想法。”他带着张晨到儒家的小圣贤庄,本就是想让他接触儒家的学说,同时观察他能否从中有所领悟。
只是荀子在场时,他不便直接询问张晨,所以打算由他自己决定。
没想到张晨谦虚地推辞了:“我本是诡谷的人,怎好劳烦先生专门为我授课?不仅耽误先生的时间,怕还会引起师兄们的不满。”
表面看是这般,实际上张晨觉得这样做毫无意义。
继续跟荀子学习只会拖慢进度,毕竟荀子的教学方式过于缓慢,一堂课才讲一本书中的一小部分,按这个速度一本书不知要讲多久。
而他自学的话,一堂课便能看完整本书。
荀子显然没察觉到这一点,还以为张晨是谦虚。
他笑着安抚道:“你能理解我们就好,不必在意,别有负担。”接着豪迈地说:“花些时间教你读书又有何妨!”
旁边的诡谷仔听得差点抓狂,心中腹诽:“荀老儿啊荀老儿,你这儒学大家怎么就听不出张晨是在委婉拒绝呢!”看着荀子的表情,诡谷仔无语至极。
张晨听了这话更是满腹委屈,不由自主地向诡谷仔递眼神,示意他帮忙回绝荀子的好意,可诡谷仔装作没看见,转开了视线。
张晨见状,心中暗骂:“老狐狸,又在使坏!”他焦急万分,担心自己的秘密即将暴露。
“仅仅因为我知道七国文字,就让荀子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若是再告诉他我能在短时间内读懂一本书,肯定会把我当怪物看待。”
因为诡谷仔的漠视,现场陷入尴尬的沉默。
荀子疑惑地望着张晨,张晨则愤怒地瞪着诡谷仔,而诡谷仔却悠然自得地望向别处。
片刻后,张晨收回目光,深深呼吸,试图平复情绪。
最后,张晨无奈地叹息一声,终究屈服于荀子的执着,决定如实相告。
荀子注视着他,神色严肃地问:“除了先前的理由,还有其他原因吗?”
荀子微微皱眉,不清楚即将得知的消息会让他有何反应,但仍然温和地表示:“但说无妨。”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