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科举。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踏入仕途。但他的才能受朝廷压制,建议不被采纳,遂先后3次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隐居期间,刘伯温著有《郁离子》。当时反元起义风起云涌,他分析形势后认为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最具潜力。公元1360年,他应朱元璋邀请出山,提出“时务十八策”,深受朱元璋赏识,被视为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朱元璋依此战略,先诱敌大败陈友谅,后在鄱阳湖决战将其消灭,接着消灭张士诚势力,最终北上攻克北京,统一全国。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任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
然而,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且得罪不少权贵,于洪武西年(1371年)主动辞官,告老还乡。但因名声太大,遭政敌胡惟庸诬告,被剥夺俸禄。他前往南京谢罪,后因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而忧虑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在皇帝使者护送下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他的著作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等,《郁离子》在中国思想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浦江(今浙江浦江)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自幼好学,记忆力强,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至正九年(1349年),他被推荐为翰林编修,但以奉养父母为由推辞,隐居于龙门山著书。
明朝建立后,宋濂应朱元璋之召,历任江南儒学提举、《元史》修撰总裁等职。他为明朝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奉命主持编纂《元史》,还参与制定了诸多朝廷礼仪制度。在文学上,宋濂主张“宗经”“师古”,强调文以载道。其散文风格简洁淡雅、雍容醇厚,代表作有《送东阳马生序》,通过自身早年求学经历,劝勉后生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宋濂一生著述颇丰,有《宋学士文集》等。他在学术上也有很高造诣,对经学、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然而,宋濂晚年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被流放茂州,途中病逝于夔州。正德年间,他被追谥为“文宪”。
(3)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洪武三年(1370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后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随着权势增大,他日益专权跋扈,独揽中书省大权,生杀黜陟等大事有时不奏报朱元璋就自行处理,还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结成朋党,许多官员纷纷奔走其门下。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以“谋不轨”罪被诛,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这一案件是朱元璋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借此机会,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首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