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相送的路上,高兴得欢声笑语不断...
码头旁,一个月前送三十名医学院师生的舰艇已经等着了。¨b/x/k\a~n.s`h*u_.¨c.o\m.
一行人在小战士们的引领下,陆续站到了甲板上,与过来送行的战士还有渔民们挥手告别。
许晚春也在其中,只是她却没能挥手。
并非不合群,而是她的怀里,被渔民们塞满了咸鱼与海苔等物,完全空不出手。
不止她,应该说每个人都得到了渔民们的离别礼物...
另一边。
码头上。
目送年轻的医生们乘舰远去,直到彻底消失在视野中,胡团长才感慨又遗憾:“还要等2年啊。”
虽然小韩同志跟小许同志,愿意在毕业后来岛上支边几年,他很是欢喜。
但,就怕计划赶不上变化。
万一这中途有什么变故,他找谁哭去?
想到这里,因离别,胡团长本就不好的情绪变得更差了。+小`说/C~M¨S· ′更.新¨最^全.
于是,他迁怒了,一脸嫌弃的看向身边几名身姿挺拔的年轻军官:“白瞎老子忙活一场联谊了。”一个能打地都没有。
嫌弃完,胡团长便背着手离开了,心里则开始琢磨往后每个月都给上面打一份申请,就不信抢不到人!!
谁说白瞎的?冯营长摸了摸胸前的口袋,那里装着韩芬芳同志的地址...
=
回程的舰艇没有遇到风浪。
12个小时就回到了沪市这边的码头。
军校收到了电报,提前派了军卡等着。
众人告别舰艇上的战士们,熟练爬上了车后斗篷。
又经历了两个小时颠簸,总算回到了阔别一个月的校园。
许晚春已然熟门熟路,先找了教导员做口头汇报。
邢军惯来严肃的脸上,这会儿却全是满意的笑:“我已经听说了,你这回又立功了啊,很好,不愧是同出一门的师兄妹,不比你师兄差。+w^o\s*y!w..′c-o¢m+”
说完,想起什么似的,他又从抽屉下面翻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你的信。”
许晚春下意识接过,好奇自己的信怎么会在教导员手上?
瞧出她在想什么,邢军有些无语:“曹景梁那小子,把你的信,塞在给我的信里一起寄过来的。”
他没说的是,他就是个妥妥的工具人,因为给他的信里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大意让自己帮忙转交信件。
寄给学生的信件会被拆开检查,反应过来师兄此番用意,许晚春将还未拆开的厚信封揣进口袋里,才道:“谢谢教导员。”
邢军摆了摆手:“回信跟你师兄说,少折腾我两回就成。”
教导员帮忙转达信件,在这个年代相当于担保了,许晚春这下是真有些不好意思了:“我会跟师兄说的,那...教导员,我先回宿舍了。”
“去吧,对了,你这次的任务得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交给我。”
“已经写得差不多了,明天就能给您。”
“那好,去吧,给你半天假?”
半天假?那不是来得及回家?许晚春准备退出办公室的脚步一顿:“我能回家一趟吗?”
邢军咧了咧嘴:“不行!”
许晚春:“...”
=
才过午饭点。
宿舍里一个人都没有。
许晚春拎着行李回到宿舍,没急着收拾,而是坐在凳子上,拆开信件。
如她预料的那般,信中,师兄是反对自己去边疆支边的。
虽然没有言明,但不管是遣词用句,还是力透纸背的字迹,全是对她的担忧。
许晚春看的很慢,一页页翻下去,直到来到了最后一行字上:
...纸短情长,望你慎思。
兄:景梁。
1958年霜降夜。
师兄那边应该很冷了吧?
回想信中师兄对边疆环境的描写,许晚春第一反应就是寒冷带来的病痛。
再加上之前听韩师姐说,近些年,去边疆支边的师哥师姐们,大多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她就有些坐不住。
决定等到星期天,无论如何也要磨得教导员同意,同意她回家一趟。
除了耐放的营养品,还得给师兄寄些常用药材,尤其用来治疗风湿的“虎骨追风膏”。
又想到师兄从来报喜不报忧的性子,许晚春皱眉,翻出信纸,开始回信...
傍晚。
知道许晚春义诊回来了,10班的5个姑娘解决完晚饭,便飞快冲回了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