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几根粗壮、笔直的驯鹿腿骨被清洗干净,送到了草叶和石花(手最巧)面前。如何制作骨笛?秦霄的启示只有呼吸的韵律和敲击的节奏,没有具体步骤。
**一场基于启示、依赖直觉和反复试验的原始声学探索开始了:**
石花挑选了一根最完美的腿骨。她先用尖锐的燧石钻头,小心翼翼地钻通骨头两端的关节软骨,形成一个中空的管腔。-三^叶¢屋` *无?错~内-容·这是最基本的“笛管”。
草叶仔细观察秦霄呼吸时嘴唇的形状和气流的变化。她在骨头管腔靠近一端约一指宽的地方,用石刀斜着削出一个浅浅的、边缘锋利的v形缺口(吹口)。当人对着这个v形缺口吹气时,气流被锋利的边缘切割,果然发出“呜——”的、类似风啸的空鸣!但这声音空洞单调,毫无鹿鸣的韵味。
如何发出秦霄模拟的那种高低起伏、长短变化的鹿鸣?石花看着秦霄不断变化敲击节奏的手指,又看看光滑的骨管。她尝试着在骨管的不同位置,用燧石钻头钻出小孔。当手指按住或放开这些小孔时,笛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和振动模式改变,声音果然发生了变化!
* 靠近吹口钻一个孔,按住时声音低沉(模仿平静的呼唤)。
* 在骨管中部钻一个孔,放开时声音变得稍高(模仿警觉的询问)。
* 在骨管末端再钻一个孔,快速放开时能发出短促高亢的音(模仿呼唤同伴或受惊的嘶鸣)!
4. **调音与精修(捕捉“韵律”):** 这仅仅是开始。发出的声音像不像驯鹿的叫声?音高是否准确?节奏能否控制?这需要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草叶和石花成了最专注的学生和工匠。她们:
* **反复聆听记忆:** 仔细回忆上次山谷中驯鹿发出的各种叫声,尤其是那几头母鹿呼唤幼鹿的温柔低鸣和雄鹿警戒时的高亢嘶鸣。
* **微调孔位与大小:** 一个孔的位置偏一点,声音就完全不同。大了声音散,小了声音闷。她们用骨针蘸着炭灰做标记,一点一点微调孔位,用更细的钻头小心翼翼地扩大或缩小孔径。
* **打磨吹口边缘:** 吹口的锋利度和角度至关重要,决定了气流能否被完美切割发出清晰的声音。她们用最细的砂岩,如同打磨黑曜石箭簇般,耐心地抛光吹口边缘。
* **模仿秦霄的“呼吸术”:** 草叶甚至尝试模仿秦霄那种独特的、富有韵律的呼吸方式,用不同的气息强度、长短来控制骨笛的声音!
经过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试验、失败、调整、再试验,第一支真正能模拟驯鹿叫声的骨笛诞生了!它由一根坚韧的驯鹿胫骨制成,长约一尺半,上面精确地分布着三个音孔。当草叶用秦霄启示的“呼吸韵律”吹奏时:
“呜——呜——”(悠长、低沉、平稳的循环)—— 如同母鹿在雪原上呼唤。
“呜!呜呜——!”(短促吸气后接一个绵长高音)—— 如同雄鹿发出集结的号令。
“咿——呜!咿——呜!”(短促尖锐的高音交替)—— 如同鹿群受惊或快速奔跑时的嘶鸣!
声音虽然原始粗糙,但那独特的、属于驯鹿的韵律和频率,已经神韵初具!沟壑里的族人们第一次听到这声音时,都惊呆了,下意识地望向四周,以为真的有鹿群靠近!
“成功了!骨笛召群!”石花激动得热泪盈眶。
但骨笛能否真正召唤来驯鹿?没人知道。这需要一场豪赌。
岩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挑选了疤脸、石花(携带骨笛)、鹰爪(狼眼的兄弟,为赎罪主动请缨)、安安(执火者启示的关键感应者)以及恢复良好、行动敏捷的月牙(它的嗅觉和听觉是绝佳的辅助),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小队。目标:上次发现驯鹿群的山谷。时间:黎明前出发,避开可能的穴熊侦察兵。
临行前,岩山将部落仅存的最好的肉干分给了小队成员,自己则只留下最少的份额。“带不回鹿群,或者…回不来,”他的声音沉重,“部落…就靠剩下的食物,死守沟壑,等待…命运的裁决了。”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远征。
小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出发,月牙在前方探路,灵敏的鼻子警惕地嗅探着风中任何一丝危险的气息。雪原茫茫,寒风如刀。他们跋涉了整整一天,终于在天黑前抵达了那片背风的山谷。谷内寂静无声,只有风卷雪沫的呜咽。
“就在这里!”疤脸指着上次鹿群啃食苔藓的地方,痕迹早已被新雪覆盖,但地形不会变。
“找个高处,背风的地方。”石花紧张地握紧了骨笛。
他们找到一处岩石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