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改良造纸术成功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很快便通过周济安先生和顾炎山长这两位在江南士林之中颇具声望的前辈耆宿,以及那些与沈青云交好的同窗好友,迅速地在南淮府城,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文人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广泛的关注。·墈`书\屋. !无.错`内?容,
毕竟,纸张,乃是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最为重要的载体。其价格之高低,产量之多寡,首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教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如今,沈青云竟然能用那些最为廉价易得,甚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废弃竹料和破旧布头,制造出一种虽然略显粗糙,但却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书写和普通书籍印刷需求的“新纸”,而且其制作成本,比起传统的麻纸和藤纸,要低了不止十倍!这对于整个大夏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贡献!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赞誉、惊叹、甚至是带着几分神话色彩的演绎,再次如同潮水一般,向着年仅八岁的沈青云汹涌而来。
南淮知府赵大人在得知此事后,更是亲自前往岳麓书院,仔细观摩了沈青云演示的“新纸”制作过程,并对这种廉价易得的新型纸张的广阔应用前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大力的支持!
他当即便下令,在南淮府境内,推广这种新型造纸技术,并责成相关的官府部门,给予沈青云在技术推广和原料采购等方面的一切便利和协助。/x?i`n_k′a!n-s′h!u?w,u..*c^o,m_
甚至,他还特意从府库之中,拨出了一笔不菲的款项,作为“奖励”和“研发经费”,赠予了沈青云,以表彰他为南淮府,乃至整个大夏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沈青云自然不会将这笔“意外之财”据为己有。他将其中一小部分,用于改善自己那间简陋的静心斋的居住条件,添置了一些必要的书籍和文具。而更大的一部分,则托人悉数送回了远在下溪村的家中。
有了这笔来自知府大人的“巨额赏赐”,再加上之前购置学田的地租收益、大哥沈青柏竹编生意的日益兴旺、以及大姐沈青莲绣活收入的稳定增长,沈家的经济状况,真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大变化!
那座位于下溪村村口,原本低矮破败,西面漏风的茅草屋,早己被一座宽敞明亮,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三进大宅院所取代!
宅院之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移步换景。′m¨z!j+g?y¢n′y,.?c*o′m`前院用来会客和堆放杂物,中院是沈家众人日常起居之所,后院则专门开辟出了一方雅致清幽的小花园,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还引来山泉,修葺了一个小小的荷塘,锦鲤嬉戏,蛙鸣鸟叫,一派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景象。
家里不仅添置了全套的崭新家具,从名贵的紫檀木八仙桌、太师椅,到柔软舒适的雕花大床、锦绣被褥,应有尽有。甚至,还在沈青云的建议和“设计”之下,修建了一个小小的,独立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经史子集和杂记话本,供家人闲暇之时阅读和学习。
家里的伙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虽然沈青云一再强调,要勤俭持家,不可铺张浪费。但林秀娥和沈老太,还是忍不住要每日里都变着花样地给家里人做好吃的,改善伙食。
鸡鸭鱼肉,早己不再是逢年过节才能偶尔尝到的稀罕物,而是成了家常便饭。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香甜可口的水果点心,更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家里人的衣着,也早己告别了以前那种补丁摞补丁,捉襟见肘的窘迫模样。
无论是沈万才夫妇,还是沈青柏兄妹,身上穿的,都是用上好的细棉布或者柔软的丝绸缝制的崭新衣裳,虽然依旧是以素雅简洁的款式为主,但也显得干净利落,体面大方,透着一股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自信和……富足之气。
小妹沈青涵,在母亲充足的奶水和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之下,更是长得白白胖胖,粉雕玉琢,像个可爱的小仙童一般,每日里在院子里蹒跚学步,咿咿呀呀地叫着“哥哥”、“姐姐”,给这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增添了无数的欢乐和笑声。
沈家的日子,真正是换了新颜,过上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富裕而又体面的好日子!
村里的乡邻们,看着沈家这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心中更是充满了羡慕、敬佩和……一丝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他们知道,沈家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都是因为出了沈青云这么一个惊才绝艳,百年难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