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傻柱,林石头回到屋里,帮着小麦和小苗仔细整理了一下新衣裳的领口和袖子。.d~i\n·g^d?i_a*n/k′a.n.s¨h!u~.~c+o*m¨
“都穿暖和了吧?外面风大。”他蹲下身,柔声问道,顺手摸了摸小苗冻得有些红扑扑的小脸蛋。
“穿暖和啦,哥哥!一点都不冷!”小苗用力点点头,声音响亮,小脸蛋因为屋里的暖气和刚才的兴奋,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小苹果。
小麦也乖巧地嗯了一声,伸出小手帮哥哥理了理衣领。
林石头从炕柜里取出一个用蓝布包裹的小包袱,里面是他早就准备好的年礼。无非是一些空间里出产的,外面瞧着不扎眼,但品质极佳的干货,比如几朵品相饱满的干香菇,一小把晒干的黄花菜,还有一小袋他用灵麦磨成粉后,特意做得不那么精细的面粉,用油纸仔细包好。另外,他还特意挑了几颗品相最好的灵果,用小竹篮装着,打算给林爱国夫妇尝尝鲜。
这些东西,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既拿得出手,又不至于太过招摇。
“走吧,咱们早去早回。”林石头一手牵着一个妹妹,拎着包袱,锁好院门,朝着南锣鼓巷的巷子深处走去。
林爱国的家离九十西号院不算太远,穿过几条胡同,大约一刻钟的脚程就到了。′E~Z/小-税_徃* _芜′错\内.容!
一路上,过年的气氛比平日里浓郁了不少。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了崭新的春联和福字,虽然大多是自己用红纸毛笔写的,字迹稚嫩,却也透着喜庆。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孩子们穿着新衣在胡同里追逐打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小麦和小苗也是第一次在这样热闹的氛围中过年,一双大眼睛好奇地西处张望着,小脸上满是新奇。
很快,三人就来到了一处挂着“林宅”小木牌的院子外。这院子比林石头的九十西号院要齐整得多,青砖灰瓦,院门也刷着桐油,看着就透着一股干部家庭的规整。
林石头上前,轻轻叩响了院门上的铜环。
“咚咚咚。”
“谁呀?”里面很快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
片刻后,院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穿着朴素棉布衣裳,面容和善的中年妇女探出头来,正是林爱国的妻子,王秀莲。
王秀莲一看到门外站着的林石头兄妹三人,先是微微一愣,随即脸上便露出了热情的笑容:“哎呀!是石头啊!还带着小麦和小苗!快进来快进来!外面多冷啊!”
她说着,连忙把门大开,热情地招呼他们进院。
“王婶婶过年好!我们来给您和林叔叔拜年了!”林石头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微微躬身说道。_第′一·墈\书?旺. ·首+发^
“爱国哥!爱国哥!你快出来瞧瞧谁来了!”王秀莲一边把林石头他们往院里让,一边朝着堂屋的方向高声喊道。
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角落里还堆着一些过冬用的煤球和劈好的柴火。堂屋的窗户上贴着喜庆的窗花,隐约能看到里面透出的灯光和人影。
话音刚落,堂屋的门帘一挑,一个身材中等,面容方正,眉宇间带着一股正气的男人走了出来,正是军管会的干部林爱国。他看到林石头兄妹,脸上也露出了几分惊喜和欣慰。
“石头!小麦,小苗!”林爱国快步迎了上来,声音洪亮,“你们怎么来了?快,快进屋里暖和暖和!”
他目光落在林石头身上,仔细打量了几眼,欣慰地点点头。这孩子,几个月不见,个头好像又蹿了一点,眉宇间的沉稳和干练也更足了,再看他身后的两个小丫头,小脸红润,穿着崭新的小棉袄,眼睛清澈明亮,一点都没有初见时的那种怯懦和惶恐。
“林叔叔过年好!”林石头和小麦、小苗齐声问好。
“好好好!都过年好!”林爱国朗声笑着,弯腰摸了摸小麦和小苗的脑袋,“走,进屋说,外面风大。”
一家人簇拥着林石头兄妹进了堂屋。
堂屋里烧着煤炉,暖意融融。屋子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正墙上挂着一张伟人的画像,旁边是一副对联。一张八仙桌摆在屋子中央,上面放着茶壶茶碗和一些瓜子花生之类的零嘴。
“快坐快坐,石头,别客气。”王秀莲热情地招呼着,给他们倒上热茶水。这茶水自然比不上林石头的灵泉水,但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也足以暖身暖心。
林石头将带来的年礼放到桌上,说道:“林叔叔,王婶婶,一点小心意,不成敬意,祝您二老新春安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