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见机不可失,一个箭步冲入殿中,高举金箔:"包闵罪证在此!庞吉的贪污案账册中,记载着他与朝中多人勾结,贪污军饷!"
李岩厉喝:"黄口小儿,胡言乱语!"他袖中滑出一柄短刀,直取包拯咽喉而来!
展昭软剑如银蛇出洞,格开短刀。两人瞬间交手十余招,展昭伤口崩裂,鲜血浸透了衣袖,却仍死死缠住李岩。
王曾冷眼旁观,突然挥手,一队铁甲侍卫涌入大殿,将众官员团团围住:"诸位大人稍安勿躁,待老朽查明真相。"
包拯心念一转——王曾此举是真心锄奸,还是借机灭口?他握紧金箔,高声道:"账册记载,幕后主使代号'太岁',正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正是庞吉本人!"王曾突然打断,从怀中取出一封信,"老夫近日查获庞吉密信,信中庞吉自认其罪。包闵、李岩皆为其党羽,今日欲借秋祭毒杀同僚,掩盖罪证!"
包拯愕然。王曾竟在众目睽睽之下颠倒黑白!金箔上明明暗示"太岁"另有其人...…
混乱中,包闵突然狂笑:"左仆射好手段!可惜…..."他猛地掀翻香案,一蓬绿色粉末漫天飞扬,"今日谁也别想活着离开!"
粉末触及皮肤后,奇痒难忍。官员们抓挠着脸部,很快有人出现了癫狂症状。公孙策从侧殿冲出,将解药塞给包拯:"快分发!这是中了噬心蛊!"
展昭与李岩的战斗已至白热化。李岩的短刀淬了剧毒,每次划过都带起一道幽蓝寒光。展昭因失血过多,动作渐缓,被逼至墙角。
包拯一边分发解药,一边向王曾高呼:"左仆射!金箔上明明写着…..."
王曾突然逼近,低声道:"包公子,适可而止。你父包怀的性命,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包拯如坠冰窟——王曾竟以父亲性命相胁!
就在此时,殿顶传来一声长啸。黑衣人破瓦而下,剑光如虹,直取王曾咽喉!王曾仓皇闪避,仍被划破衣袖,露出腕上完整的火焰烙印——正是玄天盟主的标记!
"叛徒!"黑衣人厉喝,"你害死老盟主,今日必须偿命!"
王曾面如寒冰:"找死!"他袖中滑出一柄软剑,与黑衣人战作一团。
包拯趁机将解药塞给最后几位官员,转身去救展昭。李岩见大势已去,突然咬破口中毒囊,七窍流血而亡。包闵则趁乱冲出大殿,消失在混乱的人群中。
黑衣人武功极高,王曾渐落下风。突然,他虚晃一剑,袖中射出一蓬毒针!黑衣人闪避不及,胸口中了毒针,踉跄后退。
"包...…公子…..."黑衣人嘶声道,"太岁...…王曾...…他才是…..."话音未落,便气绝身亡。
王曾整了整衣袖,恢复了仆射大人的威仪:"逆贼已诛,诸位受惊了。包闵、李岩勾结邪教,意图不轨,朝廷必严惩不贷!"
包拯知道此刻无力对抗王曾,只能沉默。展昭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公孙策忙着救治受伤官员。王曾意味深长地看了包拯一眼,转身便离去了。
秋祭风波暂告段落。回到府衙,包拯为展昭重新包扎了伤口,同时与公孙策研究起金箔内容。
"看这污迹…..."公孙策用特殊药水涂抹金箔,"像是刻意被血遮盖。"
血迹化开后,露出了被掩盖的关键字迹:"太岁实为王曾,庞吉之表兄…..."
包拯恍然大悟:"王曾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他今日贼喊捉贼,既想除掉包闵、李岩这些知情人,又想保全自己!"
公孙策忧心忡忡:"他临走时的眼神...…看来必不会放过我们。"
包拯握紧半块金箔:"还有半张在'玄'字玉佩中,那才是记载王曾罪证的关键。我们必须找到它!"
夜深人静,包拯在灯下反复查看金箔。突然,他发现边缘处有一行几乎不可见的小字:"玄佩在…..."
字迹到此中断。包拯正思索间,窗外传来一声轻响。推开窗,只见窗台上放着一朵染血的墨菊,花心插着一支箭,箭上绑着字条:"欲知玄佩下落,明日午时,断魂崖见。"
包拯不知道,这将是王曾精心布置的杀局。而断魂崖下,等待他的不仅是"玄"字玉佩的下落,还有一个关于他身世的惊天秘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