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是在这里长大的吗?”
关响、朝阳和言乐第一次来到姥姥家,觉得非常新鲜。~s′l-x`s~w/.!c-o.m+
“对呀!我就住这里。”
秦淮茹回想起过去,感慨万千。
她家以前的生活条件并不好。
“姐夫!”
“姐夫好!”
秦光明、光友、光军等人早已到场,其中多数已婚,但也有人单身。
“大家好!都过来吧,没工作的,都有红包哦。”
李国庆从秦京茹手中接过包,每个红包里装了四块钱,放在现代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他不仅给了老秦家未就业的人,还包括成年的家人。
比如光明的媳妇和孩子,一家就领了三个红包。
秦淮茹也准备了一些红包,男人之前给了她一百块让她用来包红包。
她算了算人数,一共包了六十个,每个五毛钱,正好够分,这些红包是要送给乡亲们的孩子。
“妈,还有我呢。”
“哎呀,你要什么红包啊。”
秦淮茹嘴上虽这么说,还是给三个儿子都发了红包。
接着,李国庆拿出大号红包,“妈、二婶、三婶,这是给你们的红包。”
给长辈发红包通常是只发女性长辈,这是为了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女婿,我也要有红包哦。”
秦母满心欢喜,对女婿的大方赞不绝口。
“姑爷,我们拿红包合适吗?”二婶有些拘谨。
她自家孩子都没这么孝顺过。
“一家人之间有什么好客气的。”李国庆递出三个大红包后,又拿出两个,“淮茹、京茹,你们也一起分。”
“姐夫,我也要!”秦京茹接过红包,开心极了。
“当然啦,家里少不了你们姐妹操持。”李国庆摸了摸她的头,接着招呼道,“光明、光友,快来搬年货,都在车里。”
“好的,姐夫。”众人纷纷围上。
秦淮茹那边也快分完了,正被村里的孩子们簇拥着。
李国庆打开后备箱,掀起盖着的迷彩布,里面堆满了年货,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姐夫,这也太多了。”秦光明抱着七盒高档点心,手都有点发颤。
秦光友同样吃力,扛着一袋五十斤的面粉,车里还有不少。
老秦家的人都来帮忙,拎着大块猪肉、整箱苹果、一袋果子面包和维生素面包。
还有成袋的花生糖、一捆捆布料……
光这些,镇上的供销社都没有这么多存货,也买不到。
“秦家的姑爷真是能耐不小,不当经理了,改当厂长了。
我刚听说,这些都是别人送的哩。”
“可不是嘛,村里有不少人靠他城里工作养家糊口呢,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招工。”
“你又在想什么呢?现在城里户口多金贵啊……”
那时候,整个村子几乎一半人都赶来了。
公社时期,一个公社管着好几个村,每个村里又分成生产大队和小队。
农村也有布票、肉票之类的,凭这些票可以在供销社和菜市场买东西,票上都印着“农村”二字,只能在本地使用。
不过村里并没有粮票,粮食是按工分分配的,每户人家都没有多余的细粮,大多是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
因此,村民们对城市户口的向往由来已久,大家都希望能吃上“皇粮”。
“京茹,你怎么拿了这么大的红包?”
三婶已经拆开自己的红包,里面装了三十块,这不是个小数目,有些人一个月工资还不到这个数。
可是她女儿的红包里居然有一百块,十张大团结,比别人家嫁女儿收到的彩礼还多。
“妈,我存了好几百块钱了,姐夫特别疼我。”
秦京茹很开心,她看过姐姐的红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