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国庆仍然留在原水泵厂,他无法晋升太快,这里仍作为研发基地。
……
两年眨眼过去。
一九五九年夏天。
“李国庆,快醒醒,粮食到了,晚了就买不到了。”
“哪家店供应粮食?”
二大妈递过毛巾,李国庆赶紧擦了把脸。
“哪家店供应粮食?”
二大妈明显瘦了,半年时间从一百三十斤降到一百出头,整个人看起来反而年轻了不少。
“粮店那边很多人排队,我已经让光军和光福去占位了。”
说完,她麻利地帮忙抬起了自行车。
“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李国庆抬头看了看天,果然,该来的终究来了。
自然灾难无法避免,去年就有预兆,定量供应从去年底就开始减少,今年更是严峻,整个国家都面临困难。
原本每人每月的定量是三十六斤,现在降到了二十五斤,每天只能分到八两主食,这已经是比较幸运的情况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像二大妈这样的无业城市居民,每月定量仅剩十九斤半,不足二十斤,平均每天只有六两五,相当于三个小窝头。
没粮食怎么办?连蔬菜也不够吃,同样短缺。
就算想多放点油,也做不到,原来每月一斤半的油票,现在只剩下半斤。
再看看肉类,每月每人只能买到半斤猪肉,春节和国庆时才有一斤,而且必须当月使用,过期就无效。
但现在粮食都不够,肉更是难买。
不过这还算好的,有些地方定量甚至降到只有十四斤,油票只有二两,远远低于劳改人员的配给标准。
京城附近的北河地区,今年种植了一百六十万公顷小麦,但受灾害影响,有八十公顷绝收。
幸亏抽水泵救回了二十公顷,即便如此,受灾面积仍超过三分之一。
再往邻近的吉春市看,那里上千座水库干涸,两百多条河流断流。
总体来说,抽水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流完全干涸前,成功将水引到田地里灌溉。
否则等到河流彻底干涸,不仅农作物受损,电力供应也会陷入危机。
“快!拿袋子!新粮700到了,还有白面呢。”
“二妹,你跑得快些,去粮站排队。”
“妈,我跑不动了,肚子饿得慌。”
院子里乱哄哄的,各家各户都忙着出门。
李国庆推着自行车,带着二大妈朝粮站赶去。
路上,他还追上了像小耗子一样灵活的棒梗,这家伙看起来一点都没被饿到。
到了地方一看,队伍已经排得老长了。
“妈,哥,这边!”刘光天在人群中喊道。
他和另一个孩子看起来都瘦了不少。
“来了。”李国庆挤进去占了个位置,把自行车交给刘光天。
“李国庆,你家关响和朝阳在你老丈人那边有吃的吗?”二大妈忍不住问道。
从年初开始,李国庆就把岳母和两个儿子送到了三进大院住着,不然留在四合院根本没法大吃大喝。
定量供应的粮食就那么多,哪来的余粮?更别提肉票和油票了,蔬菜更是买不到。
同样,春燕也带着儿子回了娘家,尽管她二叔是食品厂的厂长,也不敢往她这儿送粮,否则会引起众怒。
“那边还算好,不然我岳母没有定量,在这里可待不下去。”
李国庆这边也没有多余的粮票,谁家都不敢卖粮票了。
只要一有粮食送来,人们就拿着粮本赶紧换粮食,能存多少是多少。
不然即使拿着粮票,也未必能在饭馆买到吃的。
“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好啊。
我听说有些地方今年连一场雨都没下过。”
二大妈感慨着,话音未落,阎埠贵扛着一个袋子走了过来。
"嘿,你们在这排队呢,还能买到粮食。"
"三大爷,您来得好早啊!"
李国庆笑着调侃了一句,他不能离开院子,否则别人可能会怀疑有什么问题。
"我半夜就来了,终于换到了这个月的白面配额。"
阎埠贵是看到李国庆才过来的,小声说道:"我家白面吃不完,能不能跟你换些玉米面?"
"我的天,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