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在外也不再拘谨。
“好嘞!”司机明白这位年轻帅气的乘客身份不一般,是前门街道办的干部。
“妈妈,姐夫,我妈妈来啦!”小京茹兴奋地指着窗外,果然是三婶儿带着老秦家的亲朋好友在路边迎接。
“是谁通知的?怎么大家都晓得我们回来了?”李国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接他们,他本不想搞得太隆重。
“是我托人传话的。”老丈人笑呵呵地说,他在粮店工作,逐渐结识了不少人脉。
“这样挺好的!”李国庆只能点头,只盼不会耽误农活。
刚下车,岳母就热情地迎上来嘘寒问暖。
待客车离开,她才想起女儿怀孕的事。
“妈妈!”小京茹扑向母亲,虽然月初见过一面。
搬家时,京茹妈妈曾在大院住过一夜,所以小京茹当时并不想念母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国庆从口袋里拿出香烟,打算给大家分发。
现场聚集了二十多人,全都是秦家的近亲,气氛十分热闹。
"看看小京茹穿的新衣服和新鞋,整个人看起来也更精神了,城里人的生活确实过得好啊。"
"那是自然,看看她跟着谁,这是咱们秦家的女婿,如今做了街道干部。"
"大伯和三叔的日子也不错,听说他们住在三进的大院子里,晚上不开灯的话,在院子里都会迷路,那院子可不小,几十间房呢。"
"光明也在街道工作,生活同样不错。
真希望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城里看看......哎,我看见李哥来了,快过去帮忙拿行李。"
几个同辈的年轻人急忙迎上前,见到李哥分烟,立刻双手接过,有人还掏出火柴帮着点燃。
一群人朝着村子走去。
常言道,富贵而不回故乡,就如同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里行走,无人知晓。
在外务工赚到钱后,就该回到家乡,让乡亲们一同分享喜悦,哪怕他们会羡慕、嫉妒也无所谓。
"姐夫,我现在就想进城念书了。"
秦光友脚上的鞋子已经破旧,裤腿沾满泥土,衣服上还有麦芒,一大早就去田里干活,虽然早起凉爽,但也很辛苦。
"别急,你马上就要考试了。
这件事可以商量,现在转学也可以,不用交额外学费,只是你的成绩恐怕瞒不住。"
李国庆善意提醒,一旦进了城,很快就要期末考试,恐怕成绩不会太理想。
"姐夫,我不怕!"
秦光友一心想要进城,刚刚听姐姐说母亲要进城,留下他一个人在家,他连饭都做不好,还有那么多农活等着完成。
全家人都跟着姐夫享福,只有他留在村里吃苦,这让他心里不太痛快。
"一会儿你跟爸妈提起这事。
对了,上次我看见村头的鱼塘是谁家的?"
李国庆盘算着晚上吃鱼,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钓鱼本领。
"以前是地主家的,现在归村集体所有。
要是你想钓鱼,我去拿鱼竿给你。"
秦光友年纪不大,也懂得如何讨人欢心。
"行,那就拿两根鱼竿来。"
话音未落,就听见有村民在喊他。
小路两旁是金黄色的麦田,村民们正在将割下的麦子捆好,用木棒挑回家。
这样的场景让他感到十分惬意,乡村的生活确实令人向往。
他很想把这些景象画下来,可惜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只能期待以后能学会。
"哥,那边和那边都是我家的地。
听我妈说,以前都是地主家的。"
秦淮茹回想起去年自己还在地里割麦子,今年成了厂里的工人,感觉特别自豪。
"嗯,我们村有谷堆吗?"
李国庆从农业大楼出来后,脑海中浮现出两首适合的歌曲。
一首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歌词优美,像散文一样,到了九十年代依然流行于乡村小学。
另一首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很有影响力,能让后代受益。
这两首歌都很棒,他打算交给农业部门,趁着这次下乡的机会,把创作灵感都整理出来。
"有啊,我家旁边的竹林里就有个谷堆,做饭时顺手扯一把,有谷草 ** 很方便。"
麦秆不耐雨水,得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