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送东西,反而总被埋怨。"
蒋大妈附和道:"如今当女儿真不容易啊。"
"都聊开了。"
贾东旭手里端着盆从屋内走出,随意地在水槽边洗了把脸,把盆放在一边,等会儿他自己会去收拾。
"贾张氏,我们正聊着赡养老人的事儿呢,陈大嫂想把婆婆接过来,有点为难。"
"贾张氏,您母亲还健在吗?"
几位大妈纷纷让位,让贾张氏加入她们的谈话圈子,人多更热闹。
这时,后院的二大妈和前院的三大妈、王大婶等人也闻讯赶来。
贾东旭提着桶掀开门帘出来,看到众人谈笑风生,眼中闪过一丝羡慕。
心想要是李国庆在,肯定能加入他们,可惜自己没人带入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大嫂忽然话题一转,说道:"我们院子里还算好,建国前日子艰难,老人都不在了,只剩一位独居的老太太,无儿无女,十分孤单。"
"是啊,老太太腿脚不便,出门次数不多。"
二大妈接过话茬,显得从容不迫。
她有三个儿子,将来不愁养老问题,丈夫更倾向于长子光齐,打算让他留在身边。
"要不现在就把老太太请出来聊聊,大白天也没什么事。"
陈大嫂提议后,立刻有人响应,认为这个主意不错。
"我去接老太太。"
一大妈随即起身,由于年轻时未能生育,她过去很少参与院里的聊天,平日闷了就去找老太太说话,两人关系最亲密。
"那就这么办,我们等老太太来。"
陈大嫂答应了一声,没离开,要接着谈养老的事。
一大妈走后,她又说道:“翠云确实不容易,没给老易留下儿女,以后养老成了难题。”
这是个现实问题,大家心里都清楚。
虽然没明说,但院里人都知道这个情况。
“一大爷收入不错,可惜了。
但他经常关照老太太,送粮过去,我见过好几次。”
“翠云也常送东西,还帮忙洗衣裳。”
几个大妈都敬佩一大妈,认为她孝顺又善良,不多嘴闲话。
陈大嫂忽然提议:“我觉得不如让老太太跟翠云一起住吧,她家还有空房间,也方便些。”
“咱们院子一向尊重长辈,连李国庆那样的人都没亏待过老太太。”
“太太给的随礼,他还转成白面送回去呢。”
三大妈附和道:“这事我可以作证,确实送回去了。
李国庆别的不行,这一点没问题。”
贾张氏也说:“李国庆不错,还劝东旭孝顺我。
养老的传统不能丢,以后就靠子女养老。”
“对,既然李国庆做了榜样,这是好事,这种传统要延续下去。”
“哟,你们聊什么呢?”
聋老太太拄着拐杖走近,身旁有两位大妈相陪,很快在场 ** 坐下。
连贾张氏都得退到一边,院里的媳妇们都是老太太看着嫁进门的,辈分摆在这里。
陈大嫂直接说道:“太太,我们正在讨论养老的事呢。
要不把翠云和老易安排给您养老算了。”
“连李国庆都懂得孝顺,希望其他年轻人也能学学。”
“这件事我支持,老太太年纪大了,身边确实需要有人照顾,而且她吃得也不多。
街道每个月还会补贴五块钱呢。”
孙二娘似乎察觉到今天的陈大嫂有些异常,话里话外都绕不开养老的话题,这不像她平日的风格。
提到李国庆的时候,莫非是他做了什么?她觉得自己并不逊色于陈大嫂。
聋老太太听到这话,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显然她耳朵不聋,高兴地说:“让小易和翠云来给我养老,这事我说了不算。”
一位大妈急忙说道:“老太太,我愿意照顾您。”
“唉,还是翠云懂事。”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但并没有太认真,毕竟别人没有义务来养老。
“咦,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都在啊!”
李国庆是被小京茹叫起来的,昨晚他就被告知要密切关注情况,他认为陈大嫂的经验可能不足,所以决定关键时刻亲自把关。
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就要成功拿到房子,不然和岳母住一起